作者简介:
寿光中学十五联中时期学生,寿光市教研室高级教师。
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简称十五联中)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保安第三师张景月部在寿光县境内办的一所由普通中学和乡村师范合校的中等学校。它从l940年创办到l945年停办,经历了六个年头。其校史简况如下:
一、学校的创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执行投降逃跑主义,华北大片国土迅即沦入敌手。城市中的高等院校大都被迫停办或流亡内迁。我县在外求学的青年大都纷纷回乡避难。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以刘和亭为首的北洛村附近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教育救国"的思想指导下,自发酝酿创办中学。经一段时间的筹划之后,便于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旧历正月初十,借贾庄小学校舍招起一个初中班,学生44人,自命为寿光县立中学。校址设于较少受日寇骚扰的偏僻小村——贾庄民房之内。
同年秋,斟灌附近的回乡知识分子,以孙立中为首在东斟灌(后迁留吕)也招起一个初中班,学生43人。李家南邵在地方士绅李康亭的串连筹划下,也于同年十月招起一个初中班,学生52人。两处初中班为避时乱,均借民房上课。
以上三个初中班创办之时,正值国民党保安第十五旅(后改称保安三师)
旅长张景月、寿光县长慈乐尧,以抗日为名,博取人心,组合反动势力的时候,张景月见有机可乘,便派入暗杀了县立中学教务主任李润亭和地理教师王桐轩,借机插手控制了学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6月,在张景月的授意下,取得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备案承认,正式命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
二、校本部与七处分校的发展概况
1941年,十五联中取得国民党省政府备案命名之后,寿光县府组织学校筹建委员会,在国统区的中心地——寒桥村划地筹建校舍。经过一年的筹建,共建起校舍70余间(今寿光中学校址)。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春,即将贾庄、留吕和南邵的初中班及简师班合并于寒桥新校址,成立十五联中校本部。当时共有初中班4个,简师班1个,学生223人。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下半年,鉴于时局混乱和校舍困难,又并入在三官庙(今属纪台镇)备案建立不久的省立寿光乡村师范的两个简师班,学生95入。从此,省立十五联中和省立寿光乡村师范在省教育厅虽分两校注册,实则合为一校,统称十五联中,寿光乡师已不单独设学。是年年底,校本部发展为初中5个班,学生180人;简师2个班,学生95人;共计学生275人,教职员26人。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春,张景月为适应其势力发展的需要,校本部扩招高中一班,学生45人,后师一班,学生45人。以后几年各种类型班都有发展,据调查,至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春,校本部共有高中班2个,学生104人;初中班7个,学生518人;后师班2个,学生l08人;简师班2个,学生ll2入(其中女子班1个,学生52人);共计13个班,学生842人,教职员60入。从建校至停办6年期间,校本部毕业学生共有初中5个班,学生275人,简师4个班,学生195人。
1940年至l942年(民国廿九至三十一年)期间,国民党寿光县政府命令
国统区内各村拆庙扒坟修建校舍,大力发展教育。留吕、王望、李家南邵、王里、岳寺李等村的地方士绅和国民党地方官佐,为其子女上学方便,培植御用亲信,借机鼓动建立十五联中分校。在国民党十四区专员公署的批准下,各区区公所向当地富裕农民捐资,先后征地修建校舍5处,建立了王望、南邵、王里、岳寺李、潍县等5处分校。l944年(民国三十三年)春,在留吕士绅的鼓动下,潍县分校又分出留吕分校。同时寿光西南部士绅又申请建立了二黄庄分校。全县共有7处分校,全归校本部统一领导。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田柳庄解放,张景月溃败南窜,寿光县几乎全境解放。十五联中校本部和所有分校,曾随之南迁,支撑不久,旋即全部解散。
三、校内机构设置
十五联中校内机构,基本沿袭了“七七事变”前县立中学的编制。校本
部设校长一人,初任校长刘和亭,至1942年(民国卅一年)秋,继暗杀教师
李润亭、王桐轩之后,不久,被张景月以提升为名调走,改换原训育主任任世振(字伯起)。校长统理校本部和各分校行政领导工作。下设教务处、训育处、事务处,至1944年(民国卅三年)军事教官增至5人后,又设教官处。各处设主任一人,教务员、训育员、事务员、教官各2——5人,分管校内的教学,训导、财务及军事训练等工作。各处历任主任为:
教务主任初为李润亭(罗庄人),后为杨聘卿(九曲人);
训育主任初为任世振(雷子埠人),后为岳星如(广饶县人);
事务主任初为张占奎(贾庄人),后为刘玉轩(青邱人);
教官主任吴景元(无棣县人)。
各班设有导师一人,名义上负责组织指导各班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管理各班班务工作,实际上只管早操点名,其他班务全由各班的区队长(即班长)负责。全校设女生指导员一人,专管全校女生的生活指导工作。
学生的组织机构。全校有学生自治会,是学生的群众组织,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负责组织学生活动和有关学习、生活事宜。学生的膳食生活完全由学生自己管理。从各班学生中选出伙食委员一人,组成伙食部,设部长一人,司秤、司账、检查等工作由各委员分工负责。伙食部人选,每月改选一次。除高中、后师班有50斤小米,由政府供给外,初中、简师班完全由学生自带粮面,交伙食部统一使用,管理办法采取月清月结,余还少补。
1941年(民国三十年)清明节时,国民党、三青团组织插入学校,学生中始有党团组织。当时皆不公开,秘密活动,由训育主任担任全校总的领导。
七处分校内不设校长,只设教务、训育、事务等主任,个别学校还设有由
十五旅官佐挂名兼任者。教务主任主持各分校工作,其他组织与校本部略同。七处分校各处主任是:
留吕分校:教务主任初为李文山,后为何子正,再后为田采亭。训育、事
务主任均缺。
潍县分校:教务主任李子良,训育主任栾德宗。
王望分校:教务主任初为董玉振,后由李香庵;训育主任商拙亭;事务主
任董百发;杨星海挂名兼主任。
南邵分校:教务主任宋瑞三;训育主任吕梦熊;事务主任由王柳亭代理。
王里分校:教务主任初为郭斐卿,后为胡梦堂。
岳寺李分校:教务主任初为刘玉藻,后为安乡亭。 。
二黄庄分校:教务主任鲍谨斋。
四、教学概况
(一)学制与课程设制
中学班完全沿袭“七七事变”前的三、三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师范班类型较多,后师班学制三年,简师班则有一年、二年、四年制。最初简师一级,有一个班是一年制,有两个班是二年制。简师二级都是二年制,从简师三级开始全改为四年制。一年分寒、暑假两次招生,故有春季始业和秋季始业两种。
课程设置,中学班设有国语、英语、算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物理、化学、动物、r植物、历史、地理、战时公民、军训、体育、音乐、图画、国术等课程。师范班除设有中学班的部分课程外,还设有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小学教材教法、教学实习等课程。简师女子班还设有“家事及实习’’一科。考试制度较严格,有小考、月考、期考。期末考试有三门课程不及格则留级,四门不及格则勒令退学。
教材除部分课本(国语、公民等)使用战时课本外,其他均使用“七七事变”前的中学、师范教材。课本由十四区专员公署第三科翻印。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
文科、理科教材多数使用事变前的课本,知识性比较强。学校设备很差,图书阅览仅张贴几份张景月办的《民声日报》。理化仪器除校本部仅有一架显微镜外,其他一无所有。体育器械仅有几副篮球杆、跳高架、铅球等简单器材,体育活动也十分单一。
课堂教学。由于当时多数教师崇尚清高,避谈政治;所以各科教学几乎全是照本宣科,突出知识教育,很少有教学方法的研究。课堂上完全采用先生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甚而有的教师还喜欢旁征博引,离题万里,以显示其知识的渊博。 ,
公民课是体现贯彻国民党教育宗旨的主要课程,多由训育主任担任。蒋介石在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训词中指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在于国民人格的陶冶,但陶冶国民人格必须有一致的标准,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以及党员守则,可作为青年学生一致信守的准则。全国各级学校应以‘礼义廉耻’作为共同的校训。"公民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四维”、“八德”的反复讲授。此外,还有《抗战建国纲领》和孙中山的《建国大纲》等节选的文章。
纪念周,是星期一第一节举行的全校性活动,也是向学生灌输国民党政治教育的课堂,除了校长、训育主任向学生进行政治宣传教育之外,每次都要背诵《总理遗嘱》和由校长或主任领读以“四维”、“八德”内容归纳的《十二信条》,即“一、忠勇为爱国之本;二、孝顺为养家之本;三、仁爱为接物之本;四、信义为立业之本;五、和平为处世之本;六、勤俭为持家之本;七、节约为治事之本;八、整洁为强身之本;九、助人为快乐之本;十、服从为负责之本;十一、学问为济世之本;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l941年(民国三十年)张景月与日伪合流后,又增添了所谓“曲线抗战救国”的内容,来麻痹学生。
军训课,以步兵操典、军人训读、青年守则等为主要内容,全由军事教官担任,是贯彻法西斯教育的阵地。每周两节军训课外,星期六下午和每天早操都是全校集体军事训练的时间。平常对学生的管理也强调军事管理。教官经常军棍不离手,学生稍有触犯则拳打脚踢,遭受一顿毒打。学生李有爵、胡广训、李有义等都曾因在队伍内动了一动,就惨遭教官主任吴景元的毒打。集体罚跪罚站更是屡见不鲜。
五、教师与学生
根据国民党张景月部急于发展势力,壮大力量,巩固地盘的需要,十五
联中一建校就实行每年分寒暑假两次由校本部统一招生(潍县分校例外),根据就近上学原则,按地区分配学校就读。初中、简师班招收高小毕业生,高中、后师班招收初中和前师毕业生。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春,全县开始实行高小毕业会考制度,增加了会考前十名免试保送升入初中或简师的规定。
学生主要来自寿光县国统区内的富裕农民家庭。还有少量的昌乐、益都、广饶、蒲台等县的学生。潍县分校以招收潍县国统区内的学生为主。学生入学年龄差距较大,由于逃避张景月的拔兵,初中班也有二十多岁者。
学生入学都需要交纳书籍、讲义费(简师、后师不交),由于当时通货膨胀,每学期交纳金额不定。入学后,简师班学生每人每月补贴20斤大豆。高中、后
师一级学生多系张景月部中的高级官员中的子弟,故待遇比较优厚,每人每月供应50斤小米,一年两套制服(单、棉各一套)。高中、后师二级学生每人每月只供应50斤小米。从1944年刘家庄子梨园拨给学校管理后,梨园收入作为学生奖金使用,每学期每班奖励三名,学期开始时张榜公布,大会发奖。
师生宿舍全部分散在附近村庄借居民房。至1945年春校本部扩建后,学生宿舍才迁至校内,其他分校仍住民房。留吕和潍县分校设备最差,仅有一班课桌凳,其它班级全坐马扎子上课。校内既无校医,也无一点卫生设备。学生每天入校后,不准随便出入校门,整天禁锢在校内,学校简直是一个十分森严可畏的场所。
教师多系事变前寿光、广饶等县在城市上大中专的学生充任,文化程度较
高。据校本部l945年教职员60人中统计,大学毕业者16人,晚清高等学堂毕业者3人,山东四师等后师毕业者4人,高中毕业者2人,初中或简师毕业的7人(全是职员),调查不清者28人。大学毕业者占教职员总数的27%。此外,还有个别教师是被张景月用武力威胁从城市日伪中学中拉来的,如杨明斋、张子琴等。还聘请部分兼课教员,如国民党武术队长林经三兼任国术课、五科长范芳滨兼任王里分校植物课等。
教师待遇,据国民党政府教育厅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9月27日发给十四区专署的电报称:“自7月份起改拨教职员生活补费为80斤小米,连公粮l50斤,每月共计230斤小麦。”本年度9月份以前,校长月支220元,教职员月拨小麦l50斤。
六、附记:建校以来的几件大事记略
1、罢课学潮。l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秋,张景月为了进一步控制学校,派人暗杀了教师李润亭、王桐轩之后,继又以提升为名调走了在师生中较有威望的校长刘和亭。校本部全体学生对此事不满,掀起了全校性的罢课,历时三天。国民党县政府四科(管教育)科长杨星海曾率一个特务连到校训话镇压。当时,荷枪士兵团团包围着学生队伍,两挺轻机枪向学生架起,全校充满了一片杀气腾腾的气氛。在杨星海的威胁引诱之下,学生才答应复课。
2、募捐劳军活动。l941年冬天,在日寇两次对张景月逼降扫荡之后,张景月暗令在各校发动了一次募捐劳军活动,借以鼓舞士气,并为其执行所谓“曲线抗战”与日寇合流制造社会舆论,蛊惑人心。
3、青年从军。l944年春,张景月在尚家庄扎台唱戏,召开青年从军动员大会,为驻安徽阜阳的国民党山东省流亡政府扩充青年军兵源,借以沽名钓誉表示抗战。当时十五联中学生报名者很多,但后来都未去成。
4、组织学生搞五家连坐反共活动。1945年春,张景月面临崩溃瓦解垂死挣扎阶段,曾下令从校本部抽调一批年龄大的学生,组成工作队,分到各村搞
五家连坐反共活动,历时月余。
5、何思源视察。1945年8月,国民党省长何思源由张景月、张天佐、慈乐尧陪同到寒桥校本部视察,并集合了七处分校的师生,在大操场训话。几天之后,田柳庄解放,校本部和各分校纷纷南迁,支撑月余,即全部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