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中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概况
历史沿革
1924年,寿光县知事邹允中、教育局长刘子久在县城的城隍庙前办起了寿光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命名为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寿光县立中学或寿光中学)。“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学校解散。1939年春,张景月部在今上口镇的李家南邵村借用民房恢复寿光县立中学,历时半年,因日寇侵扰再次停办。1940年春,又在今古城街道贾庄、留吕镇东斟灌借用民房组织第二次复学。l941年6月,在校长刘和亭的多方争取下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正式命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简称十五联中),实现了由县立到省立的办学规格的提升。随后,国民党寿光县政府调集学校、军政代表,县内士绅等组成建校委员会,在县境南部中心地——寒桥村西,以旧寺院基为基础,划地筹建校舍70余间。1942年春,贾庄、李家南邵和留吕(1941年由斟灌迁至此)各校合并于寒桥新校,成立十五联中校本部(今寿光中学院内),实现了办学规模的扩大。此后相继设立李家南邵、王望、岳寺李、王里、二黄庄、留吕、潍县(校址在留吕)等7处分校。1943年,校本部在续招初中班的基础上,始招高中、师范(时称后师)班。l945年8月,张景月部溃败南移,学校随之南迁,不久解散。1946年10月,国民党县政府第四科在寿光县青丘村收容十五联中部分师生,成立山东省立寿光中学,后迁至昌乐县城北关,l948年3月解散。
l951年4月,寿光县第四届人民代表会议委托县内教育界知名人士、省政协委员李植庭赴省呈请重办县立中学事宜。后经省教育厅批准,责成李植庭、钟声、曹锡元(副县长)等负责筹建,暂以寿光县城内的文庙和旧县府为校舍,经简单修葺改建,于9月15日开学授课,11月10日举行开学典礼,并正式命名为“山东省立寿光中学”。1952年8月,寿南县在稻田组建了山东省立寿南中学。1953年8月,寿光、寿南两县合并为寿光县后,寿南中学并入寿光中学并迁回“十五联中”原址。l956年8月,寿光县又在今王高镇崔家新设中学一处,学校遂易名为山东省寿光第一中学,直属专署领导。1963年以后,校舍多次进行改建、扩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67年,下放归县管理,l968年又下放到公社管理,遂更名为“寿光县寒桥公社中学”。l978年1月,改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易名为“山东省寿光县第三中学”,并定为县重点高中。l987年,进行大规模校舍改造,新建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和教师、学生宿舍,扩建操场20亩。1995年5月,经寿光市编制委员会和潍坊市教委批准,学校恢复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校名——寿光中学。
2004年8月,寿光市第四中学整体并入,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1月,学校扩建工程再次全面启动。至2007年7月,增加占地158亩,新增楼房建筑面积37600多平方米,新建了400米高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和篮排球场地。
发展概况
历史渊源与艰苦创业
1924年,寿光县知事邹允中、教育局长刘子久以及其他各机关负责人共议筹建寿光县立初级中学事宜之后,在县城城隍庙前的县立高等小学堂后院办起了初级中学,招收初中班3个、补习班1个,聘请教员l0人,命名为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几年后,校舍扩大,教学设备增加,1928年7月,原师范讲习所正科改为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班。至1928年已有3级学生毕业,共122人。
l928-1929年,学校遭战乱破坏,书籍、仪器荡然无存,被迫停课。l929年秋复课。至l934年,又有四级学生先后毕业,共计103人。此时,教职员增至l6人,在校学生达269人。
“七七”事变以后,日寇人侵,山东大片国土迅速沦入敌手。同年底,寿光各界人士在中共寿光县委及省委领导下,为拯救民族危亡,高举抗战大旗,在牛头镇组织了抗日武装起义,组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简称八支队),第二区乡农学校军事主任张景月组成抗日义勇军鲁东第一支队,进行抗日斗争。l938年1月9日,日寇铁蹄踏人寿光县境,设于寿光县城的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历时l3年而被迫停办。
1938年春,八支队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东进蓬、黄、掖,开展抗日斗争。县内主要城镇及交通要道被日寇盘踞。此时,国民党委任张景月为山东保安第十五旅旅长(后改称保安三师),并组成国民党寿光县政府,慈乐尧为县长,主要活动于寿光南部农村。1939年春,张景月与慈乐尧计划恢复寿光县立中学,遂在李家南邵借民房招收初中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人,委任国忆山(即国佩之,今侯镇西河南人)为校长,历时半年,因日寇骚扰而停办。
1940年旧历正月,国民党县政府又在贾庄(今属古城街道)和东斟灌(今属留吕镇)支持以刘和亭、孙立中为首的回乡避难知识界人士,组织寿光县立中学第二次复学。两处学校各招初中一个班,共计96名学生,并以刘和亭为校长。1940年春,贾庄续招初中班一个,学生42名,并在冀家庄子(今属文家街道)设教学点,招初中班一个,学生40余名。同年6月,经刘和亭倡议,在张景月授意支持下,刘和亭亲去鲁南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争取学校由县立改为省立,以实现办学规格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1940年9月,李家南邵在士绅李康亭的倡导下,也招收初中一个班,学生52名。1941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正式备案,命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
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正式备案后,国民党寿光县政府即调集学校、军政代表刘和亭、任世振、杨星海及县内士绅李华轩等,组成建校委员会,在县境南部中心地——寒桥村西,以旧寺院(永庆寺)基为基础,划地筹建校舍,历经半年,共建起校舍70余间。1942年春,将贾庄、李家南邵和留吕(1941年由斟灌迁至此)的初中班,合并于寒桥新校址,成立十五联中校本部,寿光县立初级中学校名自行取消。
十五联中校本部成立后,将1940年正月在贾庄和东斟灌招收的两个初中班,定为初中第一级(简称中一级),1940年9月李家南邵招收的初中一个班定为初中第二级(简称中二级),1940年春在贾庄续招的初中一个班和冀家庄子教学点初中一个班定为初中第三级(简称中三级)。同时扩招初中第五级一个班,学生50名左右,并将中一级调班。是时共有初中班4个,学生203名。随之,张景月命令刘和亭辞职,改任世振(字伯起)为校长。
1942年下半年,续招初中第六级一个班,学生60余名,继而又并人初在李家庄后迁三官庙(今属纪台镇)备案不久的山东省立寿光乡村师范学校(教务主任赵仪亭)的两个简师班,学生95名。从此,十五联中和寿光乡师在省厅虽分两校注册,实则合为一校,寿光乡师已不单独设学。是年冬,校本部发展为初中班5个,学生l80名;简师班2个,学生95名,共计275名学生,26名教职员。
1943年,十五联中校本部在续招初中班的基础上。又扩招高中、师范(当时称后师)班各一个(即高一级、师一级),学生各45人。从此,校本部发展为初中、高中、简师、师范班兼有的综合学校。至1945年春,校本部共有高中班两个,学生l04名;初中班7个,学生518名;师范班2个,学生l08名;简师班2个,学生ll2名(其中女子班1个);共计13个班,学生842名,教职员工60名。此时,已毕业初中5个班学生275名;简师4个班,学生195名(包括在三官庙毕业学生)。
1941年至l943年期间,国民党寿光县政府命令辖区各村拆寺庙、扒荒坟修建学校。留吕、王望、李家南邵、王里、岳寺李等村的地方士绅和国民党地方驻军官佐,借机鼓动建立十五联中分校。由三区、四区、七区、十区区公所和潍县的部分地区富裕农户捐资,先后征地修建校舍5处。在国民党十四区专员公署的批准下,建立了王望、岳寺李(由冀家庄子迁人)、李家南邵、王里和潍县(由斟灌迁留吕)等5处分校。l944年春,又在留吕、二黄庄子一带士绅和官佐的鼓动下,由二区、五区捐资,分别建立了留吕和二黄庄分校。同时,张景月部二十八团也在潍县张家院村设潍县分校教学点,招初中两个班,学生l30多名。是时,十五联中共有分校7处,全归寒桥校本部统一领导,各校独立办学。
(概况见附表)。
1945年春,王高、邢姚、侯镇先后解放。王里、南邵分校和校本部的高中、师范班,迁至王家口子、东丹河、三官庙、玉皇庙等村上课。八月,田柳庄、尚家庄解放,张景月率其残部南逃,寿光县境大部解放,十五联中校本部及各分校全部解散。
1946年10月,国民党县政府第四科在寿光县青丘村收容十五联中部分师生,成立山东省立寿光中学,原十五联中国文教师、田柳庄人田玉美(田尊武)任校长,后迁至昌乐县城北关,招收初中学生3个班l66人,补习班学生46人,教职员9人。l948年3月解散。
至1945年8月学校解散,十五联中初中招至第十一级,毕业六级;简师招至第五级,毕业两级;高中和师范各招至第二级,共计近3000人。
与时俱进的辉煌历程
1948年,寿光全县解放。广大人民于土地改革、政治翻身之后,迫切要求文化翻身。l951年4月,寿光县第四届人民代表会议提出了重办寿光中学的议案,委托县内教育界知名人士、省政协委员李植庭赴省呈请办学事宜。后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建省立寿光中学,并责成李植庭、钟声、曹锡元等负责筹建。
1951年7月,李植庭主持成立招生委员会,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16名(定为五一级)。校舍选定在寿光县城内的文庙和县府旧址。经11人组成的学校修建委员会组织修葺改建后,于9月15日开学授课。主持学校工作的副校长林一生到职后,于11月10日举行开学典礼,奉省厅指示,正式命名为“山东省立寿光中学”。是时有教职工20名。
1952年,上级拨款扩建教室l6问,教师宿舍l2间,续招初中班4个,在校学生达到463人,教职工增至30人。同年8月,寿南县在稻田组建了“山东省立寿南中学”,招收初中班4个。
1953年8月,寿光、寿南两县合并为寿光县后,山东省立寿南中学随之并入山东省立寿光中学并迁回“十五联中”原址,继招初中班3个,是时,全校共有初中班15个,学生812人,教职工50人。本学年度(1953-1954)末,第一级(五一级)学生179人毕业。
1955年,经上级批准,招收第一届高中生两个班(定为高一级),学生88人,学校发展为完全中学。全校有高、初中17个班,在校学生888人,教职工50人。l956年,县内在崔家庄新设寿光二中后,学校遂易名为山东省寿光第一中学(简称寿光一中),直属专署领导。学校再建以来,以艰苦朴素的校风著称。1960年曾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派代表参加了省文教卫生群英会。1961年,为了照顾学生就近走读,在留吕完小内设初中教学点,招收初中班1个,学生50人,教职工4人,至1962年撤回。l963年以后,校舍多次进行改建、扩建,增加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两年停止招生,校内党政组织一度瘫痪。是时,学校管理体制多变:1967年,下放归县管理;l968年贫管组进驻学校,停课闹革命;后又下放到公社管理,遂更名为“寿光县寒桥公社中学”,并一度与寒桥联办初中合校,学制改为两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经过进一步整顿,于l978年初,改为高中,成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改名为“山东省寿光县第三中学”(简称寿光三中),并与一中、二中同时定为县重点高中,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97人,教职工67人。l982年,学制恢复三年制,招三年制新生6个班,学生329名。l987年,校舍开始改造,修建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建筑总面积达5317平方米,新建教师家属宿舍88间,新建和翻修学生宿舍80余间。扩建操场20亩,学校面貌大为改观。招生范围随之扩大到弥河以东5—6个乡镇。至1989年下半年,全校发展为21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1246名,教职工l24名。
1990年,在海内外校友的倡议下,学校举行了建校50周年校庆活动,并由校友捐款成立了“刘和亭、林一生教育基金会”,用以发展本校和全市的教育事业,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1995年5月,经寿光编制委员会和潍坊市教委批准,学校恢复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校名——寿光中学。同年9月,学校举行了“恢复寿光中学校名暨建校55周年校庆”,国家教委发来贺信,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的赵志浩同志为学校题词“桃李满园”。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改革,学校进一步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显著,志向远大,具有创新精神的“四有”人材。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把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务本之举。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学改革。发扬老校严谨治学、团结实干、勤奋工作、拼搏进取的传统。引进竞争机制,狠抓严、细、实的教风,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学校面貌一改旧观:昔日的平房基本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教工宿舍楼等楼群和2500座多功能餐厅;教学设施不断完善:配备了高标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新建了语音发射台,扩大了教学实验室,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了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艺体教学用品。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至2000年,全校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1610人,教职工200人(含临时工)。1999年、2000年先后通过了“潍坊市花园式单位”和“潍坊市规范化学校”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