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文泽,男,生于1942年6月,寿光市侯镇前下舟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寿光中学初中57级3班、高中6级1班学生。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政治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华夏京都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院士,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
坐落在弥河之滨、寒桥古镇的寿光中学是寿光现代教育史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人们习惯以1940年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的创建为寿光中学的起点,实际上寿光中学的历史应当追溯到1924年,即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的创始年。因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是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的历史延续。我们可以从许多文作中得到证实:
《寿光教育志》(2003年出版):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由寿光县国民政府于1940年建立,前身是在乡间经两次恢复的寿光县立初级中学。1939年春,由寿光县国民政府在今上口镇李家南邵村借用民房作校舍恢复了因日寇入侵而停办的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国忆山任校长,招收学生45人,复学仅半年,因日寇侵扰而停学。1940年春,寿光县国民政府又在今古城街道的贾庄和洛城街道的东湛灌(后迁留吕)以刘和亭、孙立中为首,借用民房作校舍第二次恢复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刘和亭任校长……接着向流亡的山东省国民政府申请由县立改为省立。1941年夏,山东省国民政府备案批复,正式易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
十五联中部分老校友的著述中也有明确叙述:
李子丰先生撰《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纪事》(2003年4月8日《寿光日报》):1939年冬,以刘和亭为首的北洛村附近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教育救国”的思想指导下,自发酝酿创办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之后,便于1940年正月初十,借贾庄小学校舍招收1个初中班,学生44人,命名为“寿光县立中学” ……1941年6月,在张景月授意下,取得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备案承认,正式命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
移居美国的杨恩源校友所著《雪泥寸缕——一个流亡学生的札记》有两篇文章提到此事。“县立中学复学记”一文记录:1939年春,原县立中学(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因敌人占据城区,停办已有年余。由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倡导在乡间召集附近学生复课,由刘和亭先生任校长,负责筹备,几经努力,在贾庄觅得三间教室,开始招生……初中各科课程,虽然按照原来课程表排列,但是没有课本,收集原县立中学课本,由同学们写钢版油印或交印刷店用石印、装订……各科目多由过去县立中学教师教授。“县中改制十五联合中学前后”一文记录:1939年至1940年间,由校长刘和亭先生和几位热心教育的人士筹划县立中学(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复校,先招收学生30余人,在贾庄开课……1941年6月,刘校长不辞艰险,越过日军封锁线,亲至流动在鲁南山区的山东省政府,申请困难中的县立中学改制为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由省拨款补助经费,在距县城较远的寒桥镇兴建校舍20余间,于1942年迁至新校舍,继续开课。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著名学者李瞻先生著《大时代见证——万里孤鸿》中也有“1940年2月,寿光中学(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在东湛灌复校”的记录。
以上文作都客观的记录了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的源起、创建和发展过程:恢复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申请由县立改为省立——省府备案“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选址寒桥建设校舍——迁入寒桥新校舍继续开课。由此可见,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是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的延续,由县立中学发展为省立中学是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规格的提高。历史也证明,十五联中在当时齐鲁大地的教育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十五联中校友、原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石磊先生在他的《石磊文集》中写到:校本部迁至寒桥后,规模日大,各方面工作也更有起色。邻县学生纷纷前来就学,许多在济南、青岛敌占区任教的也陆续来参加抗日教育。在抗日烽火中朗朗读书声遍及寿光平原、弥河两岸,连山东省政府要员视察学校时都认为是敌后教育之奇迹,可与天津南开相媲美。十五联中校友,张文正先生在《刘和亭先生二三事》一文也写到:学校规模之大,负笈人数之多,在抗战时期的山东,还是独一无二的。十五联中校友,台湾指纹专家俎鸿才在回忆录《人生到处何相似》中也有记录:校本部借寒桥村永庆寺的旧址,自1941年春天筹建,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止,短短五年期间,建立大礼堂、女生院、餐厅各一处,教室14间,其它各地设分校7处,计本、分校毕业与在校学生六千多人,当时在敌伪环伺,虎视眈眈之下,筚路蓝缕,惨淡经营,确不是件容易事。那时,人人都具备充足的信心,我们抗战必胜,日本侵华必败。大都市城区的济南、青岛,许多敌伪学校的老师、学生,纷纷脱掉汉奸的衣服,摘去敌伪的帽子,到我们十五联中当教师的任教,当学生的插班,转易阵地,从事抗战教育,接踵而至。
附1:1924-1939年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历任校长
姓名 | 籍贯 | 学 历 | 任职时间 |
李云峰 | 寿光县 | 山东省立优级师范毕业 | 1924—1929 |
孟庆光 | 寿光县 | 武昌高等师范毕业 | 1929—1930 |
赵传业 | 寿光县 |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国文专科毕业 | 1930—1931 |
杨绪吉 | 单县 | 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 | 1931—1932 |
何立贤 | 寿光县 | 私立中国大学毕业 | 1932—1933 |
赵渐逵 | 观城 | 山东省立农业专科毕业 | 1933—1935 |
徐新周 | | | 1935—1935 |
王永福 | 濮阳 | 北京大学毕业 | 1935—1937 |
国忆山 | 寿光县 | | 1939 |
附2: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大事记
1924年,县知事邹允中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招收初中3个班、补习班l个,聘任教员10人。
1925年6月,张玉山到寿光县立中学发动师生举行了罢课、旅行、稽查日货、英货,积极声援沪青工人运动。
1926年8月,共产党员张文通到校开展学生运动,发展党、团组织,宣传马列主义。
1928年7月,原师范讲习所正科改为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班。
1929年褚景塘任共青团寿光县立中学中心支部书记。陈少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乱军骚扰,学校遭破坏,教学设备荡然无存,学校停办。
1929年秋,学校复学。
1930年,中共寿光中学党支部建立,褚景塘任书记、王怀之、陈耀三任委员。此后又发展桑芳国、房茂庆、夏方春、刘琅斋等入党。
1931年8月,李杰任中共寿光县中学党支部书记,组织进步同学开展了反对封建约束和奴化教育的罢课斗争,历时3个月并取得了胜利。
1931年11月,学生到教育局请愿,近使当局撤销了赵传业的校长职务。
1932年3月中旬,中共县立中学支部发动青年学生开展了抵制日本货的群众运动。
1935年陈少敏考入寿光县立中学附属师范班
1935年4月,在共产党员陈少卿等进步学生的组织下,开展发驱逐反动校长赵渐逵的斗争,最后近使当局将其撤换。
1937年8月,中共寿光县委代表张文通与国民党代表杨士增等在寿光县立中学正式成立了“寿光县抗敌后援委员会”。
1937年10月,寿光县立中学联同第一小学等校学生在县城戏楼演出3天抗日剧目,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1937年秋,学校再次因战乱停办。
1939年春,由寿光县国民政府在今上口镇李家南邵村借用民房作校舍恢复了因日寇入侵而停办的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国忆山(侯镇西河南人,即国佩之)任校长,招收学生四五十人。
1939年6月,因日寇侵扰而停学。
1940年春,寿光县国民政府又在今北洛镇的贾庄、留吕镇的东斟灌(后迁留吕)以刘和亭、孙立中为首,借用民房作校舍第二次恢复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刘和亭任校长(今北洛镇野虎村人),两处各招收学生50人。同年秋,李家南邵在士绅李康亭的鼓动下招收一个班50人。
1940年,张景月为控制学校,派人暗杀了在贾庄任教的李润亭(管教务)和王桐轩,接着向流亡的山东省国民政府报请学校由县立改为省立。
1941年春,贾庄续招初中班。
1941年夏,山东省国民政府备案批复,正式易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