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活动剪影
  • 图片资料
  • 捐赠信息
  • 寄语母校
  • 校史资料
  • 校友会
  • 基金会
  • 我的怀念——王光明

     
    时间: 2016-05-12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我们怀念您

     

    王光明

     

        物换星移,韶光流逝。在如烟如云的往事中,很多是被遗忘了,但我在中学时期的校长刘和亭先生的音容笑貌却像一颗闪光的星斗,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

        19905月,我荣幸地参加了寿光三中五十周年校庆大典。在会上新老校友欢聚一堂,共同缅怀学校的奠基人刘和亭校长的业绩,使我回忆起了他的光辉形象:三十多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瘦削的面庞。二目炯炯有神,饱含着智慧和才华。仪容端庄,态度和悦,谈起话来,铿锵有力,如珠落玉盘。叙述事物,绘声绘色,令人如见如闻。剖析事理,条分缕析,详征博引,使人折服。他是一个多么使人敬佩的长者、学者、导师呀!

        刘校长家是野虎村人,离我的村庄不过几里。小时就听老人们讲过,他在学生时期就是一个爱国爱民的风云人物,20年代在北大上学时,就组织过农村月刊社,出版《农村月刊》刊载军阀贪虐,农民疾苦,呼吁疗救的文章。当时寿光流传着一些民歌,就是从《月刊》上传出的。那时奉系军阀张宗昌统治山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群众恨之入骨。《月刊》上就反映了群众的呼声:“也有葱,也有姜,锅里煮的张宗晶;倒上油,倒上蒜,菜里拌的张督办。"“张宗昌坐济南,一两银子八元钱。"

        张宗昌是掖县人,《月刊》上揭露他任人唯亲,为虎作伥:“学会掖县腔,就把队长当,学会掖县话,就把皮带挎。”

        1928年,北伐军进逼济南时,正在北大上学的刘和亭和李少文就返回寿光发动群众响应北伐军,把张宗昌的亲信,寿光县长贾月印赶下台,组织临时政府,迎接北伐军。

        1937七七事变”后,寿光很快成为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县城和大的村镇以及交通要道。广大农村中,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形势下,也组织起抗日武装,一支在寿光西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另一支是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和亭校长的家乡处在国民党武装占领区,所以他从高密中学回家后,就在国民党县府任教育科长。他目睹广大农村儿童、青年大批失学,于心不忍,便毅然离开政府,亲手办学。他在省立一中任过语文教师,在高密县立中学任过校长,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赤热的办学心情,所以在1939年他发动群众,四方奔走;上下斡旋,创造条件;席不暇暖,日夜筹划。经过几个月的惨淡经营,在年底即组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有学底深厚,精通教学业务的李润亭任教导主任;有各闻胶东,善于筹算的王桐轩为总务主任;有学识渊博,文采绮丽的田尊五、李香庵任国文课;有吹弹唱拉样样精通的王颉云老师任音乐;有受过专业学习,科班出身的体育教师王秀生任体操课。这支教师队伍都有一颗抗日救国的赤心,热爱教育的深情,有不畏艰险,不计报酬,甘为孺子牛的精神。l940年旧历正月,一所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在兵荒马乱中诞生了。第一次招收了44名学生。当时我以名列第二的优秀成绩被录取。当录取名单公布后,我父亲高兴得眉开眼笑,逢人就说:“我家三辈子都是文盲,一个大字不识,哪想在这荒乱年头竟出了个中学生,这都是刘和亭校长的功德呀!我家再累再难也要叫孩子上中学,不负刘校长的厚望。”一个朴实厚道的老农,道出了一方乡亲的心声。

        开学了,教学设备十分简陋,而教学宗旨却十分明确。三间土墙草顶的民房权作教室;两间草棚当做伙房;门边的耳屋成了校长教师的办公室;师生睡觉都分散借用周围附近农民的闲房。教材是自己现编。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刘校长用他那慷慨激昂的感情,铿锵有力的语调,讲了办学的宗旨。他说:“我们办学是为了唤起民众,反抗侵略,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救民族于水火之中,浴碧血于沙场之上。我们读书不是为名为利,为当官为发财,而是要献身于保卫民族生存的抗日救国圣战!”多么鼓舞人心的号召,使一些热血青年心都要跳出来了。

        刘校长亲自编选教材,把《法国马赛革命歌》、《皮亚士绝命书》、《林觉民

    与妻书》都选进去了。这些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至今我还铭记心头。

        我国民,秣尔马,厉尔兵,整尔行伍,冒死进行,沥彼秽血以为粪,用助吾耕……呜呼,法人能干奴隶死,岂说侥幸于成功……”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林觉民字)在也。

        这些有针对性的教材,和着抗日救国浪潮的节拍,哺育着我们的灵魂成为一个爱国者。

        求学期间,使我们记忆犹新的是音乐课。每逢夕阳斜照,我们整齐地排在

    操场上,王颉云老师,摇动着他那胖大的身躯,双手打着节拍,唱起了抗战歌

    曲。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锄镰刀枪……”

        只有铁,只有血,只有铁血可以救中国……”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烽火满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遭受着空前的浩劫……”

        努力吧,前进,山东新青年,不怕死,不畏难,旧血债今天还……"

        一曲曲高亢雄壮的歌声,传向四方,冲上云霄。在日寇统治的腹地里,

    在这穷乡僻壤的农家院里喊出气冲牛斗的民族正义之声。

        这所小小的学校,一时成了抗日救亡的广播站、播种机。它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唤起民众奔赴战场;它在青年中播下爱国爱民的种子,使这一代青年为驱倭寇、兴中华奋斗终生。

        刘校长亲手培植的这所抗日中学,在刚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时候,却遇到狂风暴雨的摧残。l941年初,国民党地方武装苗思九部暗杀了事务主任王桐轩,王老师自首至腹连中七弹,鲜血横流,令人目不忍睹。是年冬,国民党特务队又将教导主任李润亭暗绑至刘崖村西用绳勒死倒投入井内。刘校长办学的左右臂被砍掉了,教学育人有罪,宣传抗日有罪,刘校长能不痛心?能不郁怒?他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按捺住胸中的怒火,更起劲地把学校办好。他越过日寇封锁线,冒着生命的危险,亲到驻在鲁南山区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备案,经省政府批准把这所中学命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1942年春将校址迁往寒桥,规模日益扩大,校舍70余间,初中班4个,学生203人。

        在迁校后的第一个纪念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每周的第一节进行集会)上,刘校长领读总理遗嘱,读完后重点讲了孙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他说:“没有民族的独立就没有国家的存在。鸦片战争以来世界列强纷纷侵入中国,满清处处受制于人,其主权已名存实亡。所以人民更无民主,更不能发展经济以改善其生活,所以总理唤起民众推翻满清,废除不平等条约以求民族解放。现在日寇鲸吞我祖国,屠杀我同胞,期在亡我国家,灭我民族。因此大敌当前必须团结一心,共赴国难,不能鹬蚌相争使渔人得利。”这段话我当时领会不深,后来才觉得这不仅是号召青年奋起抗日,也是批判当时国民党地方武装蓄意制造摩擦的行径,坚持团结抗日的正义主张。

        这年植树节(3月12民国时期定为植树节)刘校长亲自领我们在新建教室前面栽种一排青松。他一面栽一面讲了一段使我终生难忘的话。他说:“你们知道松树的品格吗?”我们都一时答不出来。他说:“松树的品格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不因水土肥足而妖娆作态,不因山岭瘠薄而萎靡不振,更不因冰天冻地而枯枝凋叶,你们要学习松树的品格,完成抗日救国大业。当抗战胜利了,你们建功立业了,松树也浓荫蔽日了。你们的子女在这里上学时,在松荫下乘凉时,你们当爸爸***也以松树的风格教育他们,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建国栋梁。”刘校长的一番教诲,使我铭刻心头,每看到郁郁葱葱的松林,每遇到艰难挫折,每见到自己的子女在成长就想起了刘校长的话。

        刘校长正在进一步扩大校舍,继续增加招生班级,把学校办得红火的时候,国民党地方政府却以“另有重用”名义免掉了他校长的职务。消息传来,群情激忿,罢课请愿挽留校长。国民党政府调兵遣将恫吓学生,最终还是将刘校长调往县府任秘书,挂一虚名,形同禁锢。同学们对这位德高望重倾心抗日,热衷教育的校长的遭遇,大为不平。在课外时,常唱京剧中《坐宫》上的几句来抒发情怀。

     

    上一篇: 我的祖父刘玉轩先生——刘绪武
    下一篇: 回忆我的初中母校——张维翰
    寿光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4 www.sgzx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1005224号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文圣东街827号 联系方式:TEL:0536-562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