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刘和亭先生
刘钊修
刘和亭先生原名怡曾,字和亭,青年时发表文章曾以心弦为笔名。山东省寿光市野虎村人。生于l906年,卒于1963年。和亭先生于1932年北京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之后即从事教育工作,毕生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为人爽直,作风正派,爱国兴教,治校有方,尤其在烽火漫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他满怀抗战必胜信念,历尽艰辛,创办了当时颇具盛名的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为祖国为家乡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业绩至今为人缅怀赞誉。
艰苦奋励 勤学有成
和亭先生早年读书时家境困难,靠父亲刘梅村任教师和报刊编辑所得的微薄薪资读完小学,继又考入公费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于20年代中期毕业。l926年以半工半读方式就学于北京大学,l932年毕业,成绩优异。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和亭先生的妻子张淑江和二弟刘希曾同时也正在上学,为了不致因学费困难而辍学,和亭先生只得靠课余在几所中学兼课维持。他素来好学上进,勤奋研究,经常于中学授课之后,冬逆寒风,夏冒酷暑,骑自行车急急赶回北大,不使误课。由于过度劳累,曾致咯血数月,然卒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当时的北京大学,民主思想、学术空气极为活跃,风华正茂的和亭先生,出身农家,对当时农村之衰落,农民生活之困窘,躬经身历,目睹耳闻,感于忧愤,曾参加过梁漱溟、董时进和北大农学院学生组织的农村月刊社,旨在“改造农村”,致力“农村建设,”并署名“心弦”在《月刊》发表散文、小说多篇。其主题与内容,多以军阀混战时期的寿光农村为背景,反映人祸天灾,农村破产,生活难堪,妻离子散等悲惨境况,呼吁疗救。青年求学时代的和亭先生关心人民悲苦,爱国爱乡的思想是极为强烈的。
献身教育 初显锋芒
1932年大学毕业后,久享盛誉的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孙东生,颇闻校友刘怡曾学业功底厚实,长于讲坛,即聘他任该校语文教师。任教期间他未负初望,以关心爱护学生,讲课生动明畅而为青年学子所爱戴。
这时胶东名邑的高密县立中学,因校长拙于办学,教风学风极差,学生自由放任为习,无端赶跑教师为常。学习用功,成绩略好的学生,反受歧视,教学质量更无从计议。1932年冬,山东省首次中学毕业会考,该校应届毕业生一个班,几乎全部不及格。对此,县内关心教育人士及学生家长,极为忧虑不满,屡次请求省教育厅撤换校长。值此情况下,在山东教育界初显锋芒的刘和亭先生,被委任高密县立中学校长,于1934年春离开山东省立一中,由济南赴任。尽人皆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就业极难,“大学毕业即失业"是普遍现象。山东教育界以教育厅长何思源为首的“曹州帮”正在形成发展中,所有省内略具规模稍有名声的中学的校长,率皆由曹州籍文化人所攫据。仅有少数学校校长,由另有背景或办学成绩显著为社会所拥戴的非“帮内”人士担任。和亭先生本一介书生,步履教育界不久,一无靠山,二无羽翼,仅凭初步显示出的学识能力,取得有关方面信赖,当时确属少见。他受命于该校纷乱待理之际。到任之后即询访城区学生家长及社会名流,了解情况并征求意见。胸有成竹之后,首先任命在该校任教三年,恳挚将事,一向为学生所欢迎的马礼南先生为教务主任,并商定大力进行端正学风校风教育。为了树立标的,请当时教育界名流梁漱溟题书“勤慎诚朴”四字,复制于校门内迎面壁上,作为“校训”。每至周会并亲自讲话,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他富于文学修养,长于演说,晓畅流利,生动活泼,全校师生由景慕而感动而共励共勉,校风大为好转。他又经常深入师生中间了解情况,课余假日,每组织并参与教师的郊游、野餐、娱乐等活动。他唱得一口好京戏,相娱兴至,不吝献艺。当得悉教师生活确有困难时,则多方设法切实解决,有时也解囊相助。他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博采众议,常至学生宿舍,听取对学校的意见,合理而又可能的,即付诸实施。如遇学有专长的友人来访,便利用机会请他们为学生作报告,以开拓学生胸襟,增识长闻。由于他善于与人团结共事,作风深入,措施得力,教学迅趋正规,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不久便已形成。他遇事沉着冷静,以理服人,事端发生,一般都能妥善处理。如一次某体育教师神色慌张地找到他说:“上课学生不到,罢我的课了!”他沉思片刻,嘱这位教师暂留办公室内,然后亲去学生中间稍加疏导,即行回来,坦然地向该教师说:“谁说罢你的课,现在全班都在操场等着你呢,快去上课吧!”“风波”就此顿然平息。有几个不肯读书、好领头“轰教师”的学生,经他循循诱导,诚恳劝勉,后来也都转变学风,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他团结了全校教师,协力同心,办好学校。四年之间,高密县立中学,完全改变了面貌,成为当时家长信任,社会赞许,在胶东一带享有盛誉的一所中学。
抗日爱国 兴教桑梓
1937年抗日战起,冬末日寇逼近高密,和亭先生本想率领学生撤转,但县长先期不告而遁,使他难作主张,只好到乡间学生家避难。敌寇占据县城后,曾到处搜觅,要委他继续办学当汉奸校长,他断然拒绝。不久乡间亦沦为敌区,不得已化装辗转回至原籍寿光,时已届1938年初。这时寿光县城,日寇曾于这年1月9日从此经过,但未留驻军,境内抗战气氛甚浓。除原县长宋宪章畏敌遁逃之外,地方抗日武装蓬勃兴起。影响和实力较大的除共产党组织的马保三八支队外,还有国民党张景月拉起的抗日游击队。和亭先生与其父刘梅村均以国家兴亡为念,誓愿投身抗敌行列。其父与马保三相交甚厚,毅然投奔八支队随军东下昌邑。和亭先生即在当地张景月部任教育科长。任内曾举办过抗日救国训练班,宣传抗战守土,保卫家乡之大义,号召青年志士参加抗战工作。1938年冬,国共两党尚能合作御敌,曾在张景月辖区孙云子村召开山东十四专区青年抗战誓师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寿光、广饶、博兴等县青年近干人。和亭先生在大会上作动员演说,其慷慨陈词洋溢着炽烈的爱国热情,坚定的抗日决心,以宏亮铿锵的言辞,大声疾呼:“我齐鲁礼教之邦,孔孟桑梓之地,岂容倭寇践踏,凡我有志青年,何能坐视!守土抗敌,奋起御侮,乃我炎黄子孙神圣职责……”与会者无不动容感奋,有的潸然泪下。l939年初日寇占领县境,张部消极避敌逃命,他的抗敌爱国赤忱,在当时所处环境中是难酬的。一年多所目睹客观事实,是张景月等的借抗战之机,培植党羽,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欺压百姓,与自己投身抗战,爱国为民的初衷大相径庭。又鉴于本县战时青年失学之多,渴望学习之殷,转念不如兴办教育,为家乡培育人才,以应抗战建国之需,乃于l939年冬联络本县北洛村附近乡里文教界人士,倡办战时中学。经紧张筹备,于l940年旧历正月,借贾庄小学校舍,招收初中一个班44人,由他任校长,自命为寿光县立中学。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难,生活待遇微不足道,他总理校务外,还兼授英语课,并经常向师生进行国际形势和抗战教育。由于师资质量高,课程设置齐备,教严学勤,在本县范围内声望颇高。在这所学校影响下,本县的斟灌、李家南邵等乡里士绅、文教界人士,也仿此相继分别举办初中班两个,作为县立中学分校。
此时,张景月已被任命为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十五旅旅长兼十四区专员,慈乐尧任寿光县长,他们也想借支持兴办教育以博取人心,因而对寿光县立中学,也予以承认并略加支持。在他们的指示授意下,和亭先生于l941年6月,不避险阻,越过日寇封锁线,长途跋涉去暂驻鲁南山区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备案,正式命名寿光县立中学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并任命他为校长。
这时寿光的敌伪势力有所增强,各重要村镇均设有日伪据点,且不时出动
“扫荡”。战时办学,师资财物困难不计外,个人身家性命也时遭不测。曰伪窜扰则需疏散隐蔽;不幸遭遇,则被绑缚折磨或即丧生。在该校任教的刘玉轩先生即曾于日寇“扫荡”时被抓服役,几经周折,侥幸脱难。如言论不慎,为张景月不容,或怀疑“暗通八路”则遭暗害。l940年任县立中学时的李润亭、王桐轩两位教师即因此而遭暗害。和亭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将满腔抗战爱国赤忱,倾注于兴办战时教育上,经他多方联系筹划,1942年在张景月辖区中心地带的寒桥村划地数十亩,兴建校舍70余间,将贾庄、斟灌之初中班与三官庙之简师班集中于寒桥作为校本部,计共有五个初中班,两个简师班;学生近300人,教职员26人。同时还将地方人士先后办起的南邵、王望、岳寺李、王里、潍县张家院(1944年后又加二黄庄、留吕)等中学班级,均作为十五联中分校。分校师生总数更多于校本部。由和亭先生创建而发展壮大的十五联中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当时山东国统区是无他例的。至于值民族危亡之际,本御侮救国之旨,以莘莘学子为念,兴办战时教育,冒险犯难,奔走周旋,肇创该校,其人其事,至今为乡邑人士、受业弟子所感念,自属情理中事。
和亭先生平易谦和,作风正派,学有根底,长于文辞,在学校师生中威信极高。而对当政者无诚抗战,唯权唯利的行径,又每予评议,由是遭致当局嫉疑,深恐十五联中失去控制,乃于1942年秋以“另有任用”为名,调他改任寿光县政府秘书。(令下之初,张景月曾派人暗示刘校长自动请求辞职)消息传出后,引起全校学生强烈不满,认为刘校长办学有方,成绩显著,言传身教,足为楷模,数年辛劳,学校始有今日规模,正宜发展,故一再反映,坚决挽留。当局不准,学生立即举行罢课,掀起学潮。(初时和亭先生怕生意外,通过在校就读的长子冠文劝说同学不可出此,无效。)张景月当局惊惶之余,急派县政府第四科长(主管教育)杨星海,率一个特务连,荷枪实弹,包围学校,并亲自训话,欺蒙学生云:“刘校长调离学校,另有重用,不许乱加猜疑……”欺骗镇压兼施,三天之后始行复课。以挽留校长为目的的学潮,更加促使当局尽快调走了和亭先生。在当时社会制度政治环境下,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想做一番有益于抗战爱国的事,竟是如此坎坷多难!他在苦闷中作为寿光县政府的一件摆设而无可作为的情况下,挨到了抗战胜利。
1946年4月,和亭先生脱离了张景月系统去济南,至1948年秋三年之中,先后曾任山东省政府农林处秘书主任、山东农学院讲师、山东省参议员等职。这一时期,他与好友聚谈时每议抗战胜利,国是仍非,政治腐败,日甚一日,国民党已病入膏盲,前途无望;但正统思想难释,对共产党缺乏认识,疑虑重重。长期惶惑中,也曾与在山东大学学习、从事进步学运的长子冠文就国家前途展开争论,反映了他认识上的极度矛盾。l948年秋济南解放之后去青岛任山东临时中学校长。
羁泊台岛 病癌谢世
1949年夏初青岛解放前夕,和亭先生随国民党政府机关去台湾。海峡两岸通讯后,据云他先在台北,后在台中台湾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任训导主任兼教员。1963年1月4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而谢世,享年57岁。在台执教期间,以学有造诣,关心青年而极受欢迎。原十五联中去台同学,每远道造寓,多方面请教,奉为终身师长。任教期间,曾与荷兰籍某教授合编《英汉大辞典》刊行于世界各国。台湾山东史料中,也辑有他的生平事迹。l983年同乡及受业学生数十百人,曾于台中举行刘和亭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追悼会,并临墓奠拜,立石志铭。
我系晚辈后学,抗日战起,失学回乡,以先父玉轩先生在十五联中任教之故,得拜识和亭先生。抗战胜利后,我在济南山东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多承先生勉励。星期假日,先生与马礼南(在齐鲁大学任职)、李少文(任济南市中学校长)、任伯起(任济南一中校长)诸师长互访交游中,也常不期而遇。曾在十五联中学习的弟侄辈以及邑中同学们对刘校长的赞誉感戴,也每有所闻。往事陈迹四十年,和亭先生的音容为人,印象未泯。物换星移,春秋代序。时代前进了,而今国运兴隆,腾飞有望,和亭先生在世之日,囿于环境,惑于所见,迫于形势,乖于际运,毕生爱国兴教,而未能直接效力于振兴中华大业,素志难酬,在世友好受业弟子莫不为之慨叹。
附记:
刘和亭先生1925年与张淑江女士(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毕业)结婚,生有三子一女:长予冠文(现名石磊,原外交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史研究所所长,现任教授)、次子冠武(北京机械施工公司工人)、三子冠三(北京市政公司工区主任、工程师)、女儿爱芳(北京儿童医院化验室工作)。去台后与朱琳毓结婚有女元芳现在美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