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
全校师生到县城修筑从城里到五路口的青年路,县人委授予锦旗一面。
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
中考,大考均用五级制记分法。
教职工开展整风反右运动,有3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到l979年后改正。
1958年
7月,第一届高中学生毕业。
8月,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掀起大办两厂(场)热潮,一度办了16个工农厂(场)。
9月与lo月,停课大炼钢铁、深翻土地、搞小麦卫星田。
学生杨效义、李文华受团中央奖励。
1959年
6月,学校小麦试验田亩产1114斤14两(16两秤),受到专署、县的表扬。
高二级学生到大圩河部队驻地联欢,向解放军学习。
1960年
5月,教师郭连台出席省群英会。
学校被省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开展生产救灾教育。学校团组织配合开展“三不三好”活动。
1961年
4月,贯彻烟台教育会议精神,按照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加强教学工作。
林一生校长调走。
举行建校十周年校庆(自1951年算起)
1962年
梁键校长到职。
专职党支部书记王好孟到职。
1963年
3月,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校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
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教职工调整工资,升级面为百分之四十。
宫子瑚副校长到职。
全校师生组织民兵营,进行民兵训练。
1964年
于文玲副校长调走。
专职支部书记王好孟调走。
1966年
梁键校长调走,何茂诚来校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6月,学校开始“文化大革命”。
7月,县委派工作组进驻学校,8月,撤出。
8月,“红卫兵”组织纷纷建立。
10月,师生开始大串联。学校党组织、行政领导陷于瘫痪。学校停止招生和办理毕业。
1967年
春,军训团(6211部队)进驻学校,7月撤出。
5月,红卫兵到县城游行,反“逆流”派仗急剧。
1968年
秋,贫宣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
复课闹革命。八、九十届高中生和初中六三、六四、六五级先后毕业离校。
学校开始采用推荐办法招生。先后招高中两级各两个班,定为老六八级和新六八级。
高、初中新生招收不久,又组织下放到各公社高中和各学片联中学习,学校管理体制开始下放。
学校教务处改称教革组,总务处改称后勤组,学生改为连排编制。
1969年
学校明确规定下放公社革命委员会管理,学校更名为寿光县寒桥中学。校院里的大树被伐严重。
1970年
9月,全县中小学教师在我校开展“一打三反”运动。
租种北官庄土地100亩,建立校办农场。
张启周到校任革委会主任,后改称校长。
1971年
2月,教职工进行低工资调整。
4月,学校组织清仓查库。
学校开展两条路线斗争史教育,并开展“创四好”活动。
学生进行军训。
1972年
贯彻纪台会议精神,学校进行整顿,学校秩序步人正常。
退还北官庄土地,裁撤农场。
1973年
冬,学生贴出大字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
1974年
学校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学生赵金城服毒自杀未遂。
学校办阶级教育展览馆。
1975年
春,校长张启周调走,崔锡庆接任校长。
学习“朝农经验”,成立校办工厂,购买皮带车床、台钻
1976年
再次租种北官庄土地100亩,辟为农场。
1977年
春,整顿学校秩序,学生张景信上吊身亡。
冬,教职工工资调整,升级面为百分之四十,共14人。
学校女子排球队,获地区女排赛第三名。
12月,学校被确定为县重点高中,更名为寿光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