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马兴玉老师几个片段
杨殿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教育急需发展。马兴玉老师与王俊清老师(邢姚完小教师,后调往东北)被派往寿光筹办寿光中学,但因1950年寿光县高粱歉收,延至1951年建校,马老师即分配到当时寿光县政府所在地上口完小任教。1951年寿光中学成立,马老师就成了创建寿光中学的元老之一。
1951年夏,我在邢姚完小读书,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上口报考寿光中学,录取后编到五一级二班,成为寿光中学成立后第一届学生,全年级共四个班200人,校址在寿光城文庙内。那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又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但还算聪敏,常得到老师更多的呵护。当时的教师,除校长林一生,教导主任钟声外,是集全县一时之彦,从各个完小提拔上来的,其中有上口完小马兴玉、安静之老师,植庭完小冯荣九、张芬老师,道口完小郝荆门老师,孙云子完小宋瑞三老师,北洛完小赵岩老师等,这些老师学高德劭,很受学生敬重。尤其是马兴玉老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他不光几何教的好,而且非常亲近学生,他曾给我班任过短时间的班主任,更有深切的感受。三年的初中生活更是风华正茂,激情燃烧的岁月,社会政治环境平静,处处洋溢着新中国成立后蒸蒸日上的新气象,1954年毕业离开母校时都恋恋不舍,平生留下了难以风化的记忆。
光阴荏苒,倏地十年过去了。1964年暑期,当时我在泰安师专任教,马兴玉老师突然登门造访,我们激动不已,畅谈了很久,有说不完的话。这次马老师是回家探亲的,时间有限,只能遗憾中道别。这次相见,我发现马老师博闻强记,十年前学生的名字大都记得,他说有一个小本本,问谁他都能回答,可见师生感情至深。另外,还谈到一件事,他想离开寿光,调来泰安工作,我也答应襄助此事,但那时的调动谈何容易,只能是念想而已。
此后,四清运动展开,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进而进入文革十年。十年中,马老师和许多老师一样,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后来听同学讲,马老师在文革中备受煎熬,但仍保持着顽强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受到广大师生的赞许。
斗转星移,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1976年,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文革阴云散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马老师的问题开始纠正落实。在落实政策过程中,马老师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又不愿给有关的学生增添麻烦,因此此事多由王蔚莲老师去做。我于1973年已调到教育厅教研室工作,我从教育厅、县教育局方面多渠道做了些努力。马老师的问题总算解决了,但命途多舛,长期积累的压抑,又加积劳成疾,于1978年前后查出了鼻咽方面的疾病,后住进了济南西郊医院。
1979年春,我出版了第一本专著《文言实词例解》,在去医院看望老师时,奉送一册,并请指教。他看到后非常高兴,我知道马老师向来是为学生作出成绩感到骄傲自豪的,当时就给了我许多赞扬和鼓励。后于1979年8月给我写了一首七律,我至今珍藏,今抄录如下:
七律
万木春华必秋实,硕果累累压干枝,
一六九字尽汗水,人类启蒙有君智,
寿城相见十三岁,今日已为大手笔,
戒骄戒躁重身体,殿上奎元四化旗。
殿奎书出版见赠,欣慰有感
马兴玉于西郊医院 1979.8
其后,马老师的政历问题已澄清,病已痊愈,调往泰安之事也已基本打通关系。然而,昌潍地区教育局却作出了挽留的决定,于80年代初调往昌潍师专任教。令人痛苦的是,马老师在师专工作刚刚几年,就因心脑血管病猝发,医治无效,溘然长辞。
岁月不居,师长已逝,哲人风范,山高水长。马老师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但其手泽犹存。每当我敬读恩师所留的墨迹,音容笑貌恍若昨日,敬爱的马兴玉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2014年春写于济南
作者简介:
杨殿奎,1937年生,寿光市营里镇杨柳村。1951-1954年在寿光中学五一级二班上学,后就读于济南师范、曲阜师大、山东师大。1959年5月入党,1959年9月参加工作,在济南师专(泰安师专前身)任教14年,1973年9月调入省教育厅教研室工作,任中学语文教研员、省教研室主任,2001年退休。荣誉称号有:中学特级教师,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劳模等。学术团体兼职有: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省语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