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文泽,寿光中学初中57级3班、高中6级1班学生。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政治学会副会长等职。
母 校 情 深
徐文泽
我是1957年考入寿光一中,1963年高中毕业的。初中是五七级三班,高中是高六级一班。高中毕业后又回校工作一年。在校六七年的时间里,母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领导、老师及同学对我的关怀、培养和帮助,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至今还时时浮现在眼前。
一、尊重
尊师重教是母校的光荣传统,也是搞好教学的首要条件。而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平等待人,则是尊师重教的首要内容和基础。学生的尊师不仅仅是外在的要求,而更重要的往往是从老师的言行中,特别是从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行动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伟大和人格的崇高,而反转过来去自觉地尊重敬仰老师的。
记得我刚上初中的第一个星期日下午,走了三十多里地从家回到学校门口,天色已晚,老师们已吃过晚饭,陆陆续续到大门外的操场上散步了。这时,正碰上教务处郭汶老师,离着五六步远,还没来得及向老师打招呼,老师却先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徐文泽来了!”我急忙应道:“来了!”说也奇怪,这时我立即觉得自己好象长大了一样。同时心里也纳闷:我刚到校没几天,今天天又黑了,这么多学生,老师怎么会认出我来了呢?后来熟悉了,我便问郭老师。郭老师说:“在你们入校前,从报考、录取到分班,你们的材料我不知看了多少遍,不光知道学生叫什么,连你们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等,我早就熟悉了,你们一入校,我就对上号了。”郭老师是教务处教导员,饭前饭后课外活动经常看到他两手捧着个喝水的小磁壶,去这个班走走,到那个班转转;一会儿和这些学生谈谈,一会儿和那些学生聊聊。时不时地还发出爽朗的笑声,师生亲密无间、平等相待。尽管他不上课,但全校六个年级二十多个班里的情况,他几乎了如指掌。郭老师的这种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作风受到学生普遍赞誉,同时对学生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正是郭老师的这种优良的作风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对他产生了一种既崇敬又亲切的感情。郭老师只是母校许多老师中的一员,其实,母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在用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熟练的业务和高尚的品格教育和感染着学生,学生怎么能不从内心里去尊重和敬仰自己的老师呢!
二、信任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基地,教育和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无疑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方法。回想起来,正是母校领导和老师在对我的信任中,培育我更好地成长的。
我初三的班主任是李月村老师。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爱护体贴,对班干部信任培养,使班里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正在这时,李老师因有事请假回济南老家近半年时间。临走时,她反复叮嘱班干部,一定要大胆工作,把班里的学习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完成好,有事与副班主任及团委联系。当时我既是班里的主要干部又是学校团委委员。李老师走后,由于副班主任宋瑞三老师年纪大,课又多,身体还不怎么好,我们不忍心多去麻烦他。而学校团委书记唐之礼和赵绍堂老师对我们的工作很关心,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当时班里的同学对班干部的工作也积极支持。我们班干部决心不辜负领导和老师的信任和培养,经常自觉地商量班里的工作,利用课外活动或晚饭后召开班会,发动团员和积极分子带头,努力把班里的各项工作搞好。结果,年终我们班仍被团委评为了四好团支部,受到学校表彰。当然,我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是我们班干部有什么能力,而是班主任李月村老师给班级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对班干部信任和大胆使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鼓励,以及全班同学努力的结果。通过这段实践,我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工作能力,为以后的成长和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中学阶段,领导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不仅是学生干部搞好工作的前提,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信心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三、励志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立志成才的最佳时期,学校领导老师对学生立志成才的激励、教育和引导,对其一生将产生重要作用。
记得我初中毕业时,班主任李月村老师赠给我一个本子,扉页上引用了当时教育部长陆定一的一句话作为赠言,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顶天就是精通马克思主义,立地就是立于群众之中。”不料,这便成了我一生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
当时社会上,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左”的思想和情绪,教育界不能不受其影响,经过批判名利思想和白专道路后,人们忌讳谈论理想问题。后来在整个社会进行调整、整顿的背景下,学校领导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记得在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大会上,教务处岳修贤主任专门讲了立志成才问题。他说:“只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动力。立志成为一名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专家和教授有什么不好呢?我还想成为一名教育家呢!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专家教授,你们青年人一定要立志成才。”领导的激励,使学生热血沸腾。从此,我暗下决心,决不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期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
学校领导和老师不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而且还用自身的行动使学生懂得如何成才。记得1960年,我初中毕业后被保送上高中。就在高中招生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岳主任把我和学校秘书叫到办公室,从锁着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个装有高中招生考试试题的大信封,上面写着“绝密”二字。他当场拆开信封,抽出试题大体看了看后就交给了我俩,让我俩在今晚上刻高中招考试卷,还有一个党员职工专门负责油印。我们三人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饭前把全部试卷都刻印出来并按考场分袋装好封好,把蜡纸废纸全部烧掉,我便到他屋里去睡觉。早饭和午饭都是岳主任亲自给我从伙房打来的。到下午学生考完试,没出任何问题,我们才算圆满完成了任务。从此以后,每年高中招生考试,领导都叫我参加刻印试卷,直到1963年我高中毕业。学校招生考试是一件大事,试题是绝密的,当时我作为一名学生,领导就叫我多次参与试卷的刻印,这是多么的信任啊!这种信任对我在思想道德,特别是诚信和守纪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信任,不仅是学生搞好学习和工作的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领导和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成才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记得岳主任为了搞好教学,经常深入班级听课。他不仅听老师讲课,还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次上课前,他早早地走进我们高六级一班教室,仔细地观察学生怎样利用课前十分钟认真复习和预习功课。课后,他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详细了解我们班的学习情况。之后,在一次校会上讲到如何搞好教学时,他特别介绍了我们班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大力提倡一种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领导的倡导和鼓励,不仅进一步培养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成才打下知识的基础,而且岳主任忠于职守、深入实际,抓典型带一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深深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成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领导和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指导学生为成才奠定基础。高中阶段,岳主任曾担任我们班的政治课教学。他治学严谨,讲解深刻,表达准确,逻辑性强,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和感染。高考前,他把一些重大时事问题整理出来讲给我们听,我听了后觉得内容很重要,但担心自己笔记记得不够完整准确,于是就试着去借他的教案,他毫不犹豫地借给了我。我从教案中,看到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的教案是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编写成的。岳主任及有关领导和老师的为人与教学,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自觉不自觉地对政治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我曾写信给在北京的三哥,叫他给我买了几本马列著作的小册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始了这方面的学习。这便是我为后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迈出的稚嫩的第一步。
四、磨练
对一个人来说,中学阶段不论是学做人还是学知识,都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而从书本中学习和从实践中学习,又是其基本的途径。当时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和引导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习,而且还通过实践来学习和磨练。
那时学校有着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了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学校不但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去劳动,而且还办了工厂、农场和饲养场,成立了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另外还有图书馆、阅览室、黑板报,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和耳濡目染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健康成长。我经常利用饭前和饭后时间到阅览室,总是看到有许多老师和同学在那里认真阅读。那时我还参加了牛老师组织的一个课外活动小组,其活动内容是专门收集和整理祖国各行各业建设的成就,然后绘成图表,编写上说明文字,做成精制的卡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改进了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学校三排教室两头,有六块大黑板,及时刊登师生的文章。除一块由语文组组稿外,其余五块大黑板都是学生会宣传部负责组稿、编辑和出版。在中学六年,我一直是学生会和团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经过这段的实践磨炼,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而且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和政治思想素质。
当时师生关系很融洽,领导、老师和学生都踊跃撰稿。记得林一生校长曾以力夫(小力的父亲)的笔名写过一篇<<在茅房里问吃饭>>的短文,幽默地批评了那种不分场合,见面就问“吃饭了”的客套问话,教育和启迪人们要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使用文明用语和处理问题。教语文的郑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开头是:一天,我正在伏案备课,忽然一片叶子从窗外飘落在课桌上,我抬头一看,啊!秋天到了……。“一叶知秋”的成语用得那么灵活自如。这实际是在培养和启迪学生不要死记硬背,一定要把知识学活用活。老师的这种良苦用心,是我们从实践中逐渐体悟到的。
使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在语文组负责组稿的黑板报上的一次讨论。当时我写了一篇短文,批评了我们相邻宿舍熄灯铃响后很长时间还大声说话不遵守纪律的现象。由于言辞激烈和比喻不当,登出后引起了一场热烈讨论,连着讨论了三期。对我文中的观点有赞同支持的,有批评反对的。最后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了一篇文章作结。文章首先肯定了我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的做法,同时也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阐明了对人民内部的缺点和错误揭露和批评的正确方法,教育人们将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当时我结合讨论,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受益匪浅。
更使我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王老师看到我的文章后,丝毫不计较文章言辞的激烈和不当的比喻,而是用毛笔很认真地给我写了一封信,对我表示感谢和赞扬,虚心接受批评,并写了改进的打算。接着就召开了班干部会和班会,加强了教育和管理,使这个班很快就出现了新面貌。
通过这次讨论和磨练,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而且提高了我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王老师那种虚心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的诚恳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怀,使我终生难忘。也使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有容乃大,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五、关爱
关爱对方,实际上是培养对方具有关爱别人品格的有效方法。在母校期间,我受到了领导、老师和同学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使我深深感到,关爱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一个人们互相关爱的和谐集体,必然有着无穷的力量。因此,一个人不仅应当受到关爱,而且更应当用真情去关爱别人和社会。
1960年前后,正是生活困难时期,师生一起到校外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地方拣地瓜蔓、挖野菜共度难关。春天甚至把杨树上落下来的杨絮用来蒸窝窝头吃,结果好多人都水肿和便秘。可同学们都能互相关照。记得当时我得了痔疮痛得很厉害,王新民同学,早上好不容易从地里找来几片菠菜叶,然后到伙房用开水汤汤送到我的跟前。由于生活困难,加上学习紧张和工作劳累,1962年我得了胸膜炎,张汝润同学把我送到了县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我是建院以来胸膜炎最严重的一个,需要马上住院治疗。在医院抽水、打针、吃药,治疗了两个多月。张汝润等同学多次专门从学校走十几里路来县医院看我。
由于生病前后整整耽误了一学期的学习,后来我虽然勉强毕了业,但升学是没有希望的,于是就回了农村参加劳动。但是很快学校就把我叫了回去,先是到县展览馆工作了几个月,接着就在母校干临时工。那时,母校有一个好的传统做法,就是对未考上大学的学生会主要干部叫回去干一年临时工,实际上是给一个复习功课再参加高考的机会。记得在高五级毕业后,就叫未考上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庞作义返校工作,一年后,他被山工大录取。他走后学校领导又叫我返校,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功课。我深深感到,这是母校领导对学生干部的关怀和爱护,于是我认真做好分配给我的工作,不论是收发报纸,还是传达和打铃,我都一丝不苟,同时挤时间复习功课。记得打上课铃之前2分钟还打一下铃,目的是让学生都进入课堂坐好,上课老师都走到教室门前准备上课。我就利用这2分钟的时间背俄语单词,我的外语就是利用这若干个2分钟复习的。
那时我对工作非常认真,从不出错,打铃几乎连几秒都不提前或拖后,所以经常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但记得在离高考不到半个月时,一天我打了上课铃之后,就在教务处会议室里集中精力复习功课,复习着复习着,忽然抬头一看墙上的钟表,认为下课时间到了,于是马上打了下课铃。其实这节课上了还不到一半时间,是由于自己紧张把分针和时针看颠倒了。在马上通知继续上课的同时,我心里很后悔,也很难过,责备自己为什么出错,真心实意地等着接受领导对我严厉的批评。可出乎意料的是,领导不但没批评我,而且第二天岳主任就叫我跟班复习功课了。领导宽厚仁慈的博大胸怀使我深受感动,自然抓紧时间,刻苦复习功课。当时岳主任还亲自指导我报志愿。结果,这一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大学政治系录取。到山大后的第一堂课是成仿吾校长给我们作的报告,题目是政治系的培养目标是无产阶级理论战士。从此,我走上了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之路。
时间虽然过去四五十年了,但母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是领导、老师及同学对我的关怀、培养和帮助,使我至今难以忘怀。我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母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光大。
祝母校在新的发展征程中扬帆远航,破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