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泽福,寿光中学高中9级2班学生。山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山东省园丁奖、全国优秀教师奖章。曾任寿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寿光教学研究室党史部书记。多年来,致力于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研究和教育实验探索,著述颇丰,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篇,编辑出版书籍多本。
对我教学生涯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
郑书文老师是我读高中时最崇拜的语文老师。但遗憾的是我无法成为郑老师的受业弟子,既没有亲耳聆听郑老师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训诲,也没有亲眼目睹郑老师课堂上潇洒儒雅的风采,那时郑老师在寿光一中(现寿光中学)任教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而我偏偏是高九级二班的学生,就是这种缺憾让我苦苦追寻了三十年。
1964年8月我考入寿光一中高中部。高一时教我语文课的是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师,据说功底并不浅,但有所谓“历史”问题,课堂上惟恐言之有失而授人以政治把柄,故谨慎小心,不越雷池,讲课四平八稳,泛不起一点波澜。高二时又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功底稍浅,照本宣科,枯燥无味,难以把学生带人绚丽多彩的语文艺术殿堂,我们仍找不到学习语文的感觉。
本来我受李垣老师的影响,在小学时候对语文非常感兴趣,什么书都喜欢读,可此时,我们班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令我和同学们失望,常言说不平则鸣,同学们经常聚在一起抱怨命运之不济,天道之不公,学校领导为什么偏偏不安排郑书文老师给我们班上语文课。
在“文革”前夕那种特定的政治氛围里,郑书文老师那崇尚知识、尊重人性的教学个性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在校园中吹拂,深为学生称道。每当问及郑老师的语文课,高八级同学无不喜形于色:什么“学识渊博,挥洒自如”;什么“语言生动,如临其境”;什么既像长者,又像朋友”……极尽夸赞。
高八级同学对郑老崇拜得五体投地。郑老师写的字,讲课时的习惯手势,习惯用语,走路时双臂怎么摆动,甚至早上郑老师手端书本、一边慢走一边诵读的样子,学生都竞相模仿。有一次高八级一班的周兴家为我们高九级同学描述郑老师讲课时的一个特写:“那个人站起来晃了晃脑袋,耸了耸肩膀,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想歇斯底里大概有点休息的意思吧!’”我们高九级同学哄然大笑,但笑过之后又感慨长叹。高八级高九级同学每每聚在一起谈论起各自的语文老师,高八级同学滔滔不绝,而我们却怅然若失,寒碜得无地自容。我们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望着郑老师从教室门前匆匆走过的身影,以至于现在闭上眼睛:郑老师沾着粉笔沫的两手平张着,手心向下,左腋下夹着讲仪夹,穿着雪白的长补贴衬衣,熨贴的蓝色裤子,发亮的黑皮鞋,抬头挺胸,器宇轩昂在浮现在眼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时常想:同为老师,为什么对学生身心、性格、学识上的影响竟如此迥然不同?同一门语文课,为什么学生或兴趣盎然.或索然无味?同为学生,为什么他们的感受竟如此大相径庭?
1965年秋,郑老师调到了潍县二中。据说是因为他清高自许,特立独行,与当时的政治世俗很不和谐,故为领导所不容。高八级同学听到郑老师要调走的消息,相拥而泣,纷纷结伴前往,恳求郑老师留下来。阅历浅薄的同学啊,哪里知道世事的复杂,并不是郑老师想留下来就留下来的。真到离校的时候,郑老师怕同学伤感,他不辞而别,悄悄地走了。郑老师调走了,我们对他仍念念不忘。
1977年高考制度改革,迟到了十年的大学梦才终于得以实现。“当师则如郑老师”,在高中时就立下的承诺令我在“志愿”一栏填写了“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之后,我成了一名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我始终不敢忘记高中语文学习给我的启示:学生是老师最好的评价。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害怕我的学生再重蹈我语文学习的尴尬和枯燥,我始终以学生心中受崇拜的郑老师为偶像,努力做一个在学生心中受崇拜的语文老师。于是我不断地设想着郑老师上课的情境,不停地探索着郑老师上课的思路和方法,不懈地追求着郑老师上课的最佳效果。钻研教材,尽量把课本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原有知识结构相结合。如果设计出自认为较新颖的教学思维结构,就很自得一阵子:大概这样就有郑老师讲课的情境和效果了吧。教后进行反思时,又感到某些环节还有疏漏,就又自责一阵子:郑老师的课决不会是这样,如果有这么多缺陷,他的学生怎么会那么如醉如痴。于是我再继续学习研究。如此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修订最佳方案,始终以郑老师为楷模,以学生为鞭策。当语文教学探索每有心得,专业学术研究稍有成果时便欣欣然而不敢自是,因为郑老师就是淡泊名利,处世超然。
近30年来对郑老师语文教学的追寻也使我悟出了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道理:“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的课”,这既是一个教师的教学底线,也是一个教师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