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制
十五联中时期,学校中学班学制为“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师范班(当时称后师班)学制为三年;简师班类型较多,有一年制、二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据省档案记载,省立寿光乡村师范的第一级(即简一级)有三个班,其中二个班是一年制,称师训班;一个班是三年制,称简师班。简师第二级是二年制和三年制,从简师第三级开始,改为四年制,并与初中班一块招生。初中班一年分寒、暑假两次招生。一、三、五、七、九、十一各级实行春季始业,二、四、六、八、十各级实行秋季始业。高中、师范第一级为春季始业,第二级为秋季始业。均为一年一次招生。因学校处于农村,各校均实行一年两个学期,但放麦、秋、寒假;有时也放春假一天,由学校统一组织春季旅游。
二、课程设置
中学班设国语、英语、算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动物、植物(或生物)、历史、地埋、战时公民、军训、体育、音乐、图画、国术等课程。师范和简师班除设有与中学班相应的部分课程外,还设教育通论、教育心理、小学教材教法、地方自治、农村经济及合作、教学实习等专业课程,简师女子班还设有“家事及实习”一科,学习缝纫、烹调和处理家事等知识。
课时安排:每天早上举行升旗仪式和早操,之后,上一节自习。上午4节,下午3节;傍晚举行降旗仪式;晚上上2节自习,宿舍借居民房时,均回宿舍自习,教员分工到各村检查。为应付日寇骚扰,在贾庄时期,各班张贴的课程表,都用论语、左传等私塾教材名称代替国语、数学等。迁寒桥后,课程表才明确标出。
考试制度较严格,除入学考试和毕业考试外,平时有随堂小考,月末有月考,学期末有期考,均由教员自己命题。学期末综合学生成绩后,利用通知书通知家长。成绩若有不及格者,开学后进行补考。补考后,若仍有三门课不及格则留级,四门课不及格则勒令退学,由校长署名张贴布告公布。
教材除部分课本(国语、公民等)使用战时教材外,其他多沿用“七七”事变前的中学、师范教材,如《范氏大代数》、《葛氏三角》、《三S几何》、《开明英语课本》及《标准地理课本》等。课本全由十四区专员公署第三科以石印翻印。体育、音乐、图画、军训、国术等科,均无教材,由任课教员自己组织内容选讲或教练,当时在师生的心目中,皆视之为副课。
附:l、十五联中时期初中班各科课时安排表

附:2、十五联中时期高中班各科课时安排表

附:3、1940年修正公布师范学校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时数表

说明:
1、选修科目自第二学年开始,分为三组:甲组科目为:“社会教育”、“教育辅导”、“地方行政”、“地方建设”,各科教学期限为一学期;乙组科目为“美术”、“劳作”;丙组科目为“音乐”、“体育”,各科教学期限为一年。各校可视地方情形选修科目一组或三组。学生必须选修一组科目,中途不得变更组别。
各组选修科目如下表:

2、各年级除体育军事训练及早操、课间操外,每周须有课外活动三小时。
3、各年级每周须有二小时为战时后方服务训练。
4、各年级每天至少须有二小时学生在校自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