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进度计划:
1.文献研究阶段(2017年11月——2018年1月)
借助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超星电子文库等电子文献资源以及《中学历史参考》、《新课程评论》、《教学研究》等中文期刊对本课题相关内容的文献内容进行探究、分析、整理、归纳并最终形成学术综述;
2.课程整合阶段(2018年1月——3月)
对历史教科书相关内容统筹整理,归类相关知识的从属,明确需要整合的内容,适时开始课例的编写,对先期构想的几个方面内容加以充实与完善;
3.课例实践阶段(2018年3月——5月)
挑选3—5个适合全学段的课例,选择适当的课堂呈现形式,进行课堂实践,课题组全员观课、磨课,从细节上完善课例及教学策略,凸显“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目标,精选内容,课堂实录,完成2—3个成熟课例;
4.调研阶段(2018年5月——6月)
发放调查问卷,调研学生对课程整合的意见,完善前期课例;同时,调查学生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认知以及课堂的成效。整理调研结果,调整课题部分内容;
5.课题论文写作阶段(2018年6——10月)
(1)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课题论文的大纲与先期材料的积累;
(2)1—2个月的实践完成论文初稿,课题组内成员进行审阅修改,统合意见;
(3)2个月的实践不断完善论文内容,进行论文一稿、二稿、终稿的写作与修改;
(4)整理结题材料。
二、成员分工:
崔新星:统筹课题进度,筛选文献内容,进行文献综述,准备课例范围,论文写作与修改;
刘 娜:前期文献阅读、梳理,整合教材,课例实践;
刘守全:把关文献综述,整合课程内容,筛选史料,修改课题论文;
刘海丽:制作调查问卷,紧跟课题进度,进行课例实践,修改课题论文;
何兴堂:把关课堂实践,观课磨课,指导课题的推进,修改课题论文;
韩法兴:进行课例实践,把关课堂实践,观课磨课,指导课题的推进,修改课题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