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程整合研究

 
时间: 2019-03-01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子课题实验学校立项申报 

子课题名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程整合研究 

——以“家国情怀”为视域 

    

    

    

  负责人姓名               崔新星           

                   寿光中学         (加盖公章) 

                2017年10月29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修订 

    

    

    

    

    

    

  子课题名称与主持人基本情况 

子课题名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程整合研究 

               ——以“家国情怀”为视域 

  

 

 

 

 

 

 

 

姓 名 

崔新星 

性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90年2月 

职 务 

 

职 称 

二级教师 

专 业 

历史学 

最后学历 

大学本科 

最后学位 

学士学位 

手机号码 

15053651215 

单位电话 

05365621161 

住宅电话 

  

传   真 

05365621161 

电子信箱 

Wanshida1989@live.com 

研究专长 

全球史教学  美国史  德育教育 

工作单位及部门 

山东省寿光中学 

通讯地址及邮编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文圣东街827号寿光中学 邮编:262704 

 

 

 

 

 

姓 名 

刘  娜 

性 别 

 

手机号码 

15863636012 

职务/职称 

二级教师 

电子信箱 

liunajiafei@163.com 

单位电话 

05365621161 

住宅电话 

  

传 真 

05365621161 

工作单位及部门 

寿光中学 

通讯地址及邮编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文圣东街827号寿光中学 邮编:262704 

主要参与人员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 历 

工 作 单 位 

崔新星 

 

1990年2月 

二级教师 

全球史教学 

  

课程教学 

大学本科 

寿光中学 

刘  娜 

 

1988年7月 

二级教师 

教材研究 

大学本科 

寿光中学 

刘守全 

 

1977年11月 

二级教师 

课程研究 

大学本科 

寿光中学 

何兴堂 

 

1970年4月 

高级教师 

课程研究 

大学本科 

寿光中学 

韩法兴 

 

1973年1月 

高级教师 

教材研究 

大学本科 

寿光中学 

刘海丽 

 

1984年11月 

二级教师 

课程研究 

大学本科 

寿光中学 

  

  

  

  

  

  

  

    

    

    

  子课题设计与论证 

 1.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预期的主要成果 

B、C 

A、专著  B、论文  C、研究报告  D、工具书  E、其它 

经费来源及数额 

学校支持 

3000元 

预期完成时间 

(起止时间) 

2017年11月 

——2018年9月 

一、 课题研究目的: 

1.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基于历史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2016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本课题关注的视域“家国情怀”与教育部有关指导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中培养学生“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紧密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不容推卸的责任,即在“家国情怀”这一宏大主题下将中华优秀文化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尝试,打破藩篱,融会贯通; 

2.本课题在预备研究中查阅资料发现,学术界对“家国情怀”有一定的关注热度,更多是以教学策略和课例研究作为侧入点探究,这些研究是富有先驱意义和借鉴性的,为本课题带来了有益的启发,但这类研究也不免存在顾此失彼、单一的形而下的问题,对历史课程的建设性并不凸显。与之比较,本课题在研究目的、研究归宿的角度上意图将传统文化作为媒介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这一维度整合部分历史课程,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范式; 

3.整合历史课程适应新课程标准,创新课堂形式也是本课题的目的之一。从知识分支、学科分化的角度来讲,整合既是一种信念、一种思维习惯、一种形而上的世界观,也是知识进步本身的内在需求。历史课程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必须时刻更新形式同时紧跟时代需求,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全球叙事的潮流在历史学领域早已形成共识,而如何书写和传授民族国家的历史则成为摆在历史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本课题将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4.延拓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场景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之一。一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词一直局限在德育教育这一场景下,预先研究中课题组发现,检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关键信息时,与之关联最多的内容便是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这固然符合教育的最终归宿,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但却未免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景空泛,亦使得这种教育失去活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流于空谈。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具象化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整合在现有的课程之中,应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要求,同时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课题研究意义: 

1.本课题最凸显的意义在于回应新时代赋予高中历史教学的使命,高中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上的授业解惑已不能适应“立德树人”的教育命题,更不能在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取得进展。以“家国情怀”为视域,融会贯通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程将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次回应,一次实践,一次探索。 

2.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利用亦是本课题的意义之一,在理论与现实角度,本课题都将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范畴,在整合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探索更优化与具象化的应用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展开教学实践,总结实用性范式,从而使得研究具备推而广之的意义。 

3.应答全球化的挑战是本课题在探索思路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稳脚跟的根基”。确立“家国情怀”的视域,指明了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课题组将着眼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与碰撞,并在其中寻求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强大力量。 

4.“家国情怀”视域的独创性是本课题得以提出的重要前提与意义。本课题在选取视域时进行了先期的探索,关注了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又契合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任务,同时并不忽视课堂实践,力图做到踏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国情怀”的视域下的展现; 

2.“家国情怀”的素养要求,如何在历史范畴下认识“家国情怀”亦即“家国情怀”可以被感知为哪些具体的情感表达和历史案例; 

3.现有历史教科书课程中可供整合的课例,在传承与发散两个角度构建新的课程联系,实现同一主题的编排,实现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整合; 

4.提出范式,整合课程的内涵,从“家国情怀”的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厘清概念,对“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课程整合”等关键词探究,从而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2.文献分析获取理论支持,对现有研究的研究成果归纳综述,分析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同时辨明其中的缺憾与不足,力图在本课题研究中有所弥补; 

    3.整合教材,梳理课例,以文明传承、中外交流、文明碰撞、抵御外敌等体现“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的场景(如汉字的演变、儒学的传承、四大发明外传、外族入侵、持节守义的民族英雄、抗击外敌的优秀将领等)作为出发点,整合教科书的内容,补充部分史料,编写典型课例; 

    4.课堂实践,调研成果,从实践出真知的角度出发,将先期的课例在讲课、观课、磨课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同时调研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效果; 

5.探究“家国情怀”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场景。在整合教材课例的基础上,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影响和应用的前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将从数据库、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的资料进行有分类地、有目的地、科学性地、时效性地研究分析,获取更广阔视角与知识储备; 

    2.文本分析法:对需要着力研究的文本反复研读、分析,梳理文本结构,从微观和宏观角度重构教科书,建立更为成熟的、适合研究的文本体系; 

    3.课堂实录比对法:进行课例的演示与分析,对课堂的变量与恒量进行分析与比对; 

    4.调查问卷法:发放调查问卷,在课题实施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把控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控课题的研究进度和步骤。 

  

  

  

  

  

  

  

  

 4.预期成果 

        1.高中教科书(岳麓版)中体现“家国情怀”的课例的整理编排,完成内容重新构建,整合一系列可供操作的课例; 

        2.国内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发展趋势与理论外沿的探索,形成阶段性论文; 

        3.整合课程的实践性课堂实录,可以通过整合复习课、实践探究课、专题研究课、课外兴趣课等专门课时呈现,亦可以通过课程的导入、反馈等环节呈现; 

        4.最终探究成果形成学术论文1-2篇,对本课题的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期待在理论探索上有所成效,为此类研究提供范式。 

  

  

  

  

    

  课题进度计划与成员分工 

一、课题进度计划: 

1.文献研究阶段(2017年11月——2018年1月) 

        借助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超星电子文库等电子文献资源以及《中学历史参考》、《新课程评论》、《教学研究》等中文期刊对本课题相关内容的文献内容进行探究、分析、整理、归纳并最终形成学术综述; 

2.课程整合阶段(2018年1月——3月) 

        对历史教科书相关内容统筹整理,归类相关知识的从属,明确需要整合的内容,适时开始课例的编写,对先期构想的几个方面内容加以充实与完善; 

3.课例实践阶段(2018年3月——5月) 

        挑选3—5个适合全学段的课例,选择适当的课堂呈现形式,进行课堂实践,课题组全员观课、磨课,从细节上完善课例及教学策略,凸显“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目标,精选内容,课堂实录,完成2—3个成熟课例; 

4.调研阶段(2018年5月——6月) 

        发放调查问卷,调研学生对课程整合的意见,完善前期课例;同时,调查学生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认知以及课堂的成效。整理调研结果,调整课题部分内容; 

5.课题论文写作阶段(2018年6——10月) 

    (1)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课题论文的大纲与先期材料的积累; 

    (2)1—2个月的实践完成论文初稿,课题组内成员进行审阅修改,统合意见; 

    (3)2个月的实践不断完善论文内容,进行论文一稿、二稿、终稿的写作与修改; 

    (4)整理结题材料。 

二、成员分工: 

        崔新星:统筹课题进度,筛选文献内容,进行文献综述,准备课例范围,论文写作与修改; 

        刘  娜:前期文献阅读、梳理,整合教材,课例实践; 

        刘守全:把关文献综述,整合课程内容,筛选史料,修改课题论文; 

        刘海丽:制作调查问卷,紧跟课题进度,进行课例实践,修改课题论文; 

        何兴堂:把关课堂实践,观课磨课,指导课题的推进,修改课题论文; 

        韩法兴:进行课例实践,把关课堂实践,观课磨课,指导课题的推进,修改课题论文 

  

    

    

附件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学
寿光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4 www.sgzx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05005767号-1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文圣东街827号 联系方式:TEL:0536-5621161
技术支持:寿光华讯计算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