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与发展
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1924年,由县知事邹允中、教育局长刘子久等筹建,校址在县城城隍庙前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后院(原市第一面粉厂内)。占地9.45亩,建有大厅5间,东西厢房6间,楼房12间,还有原“忠义祠”3间,后经扩建,共计校舍116间,分前后两院。1930年,又扩建操场,学校占地13亩多。这是寿光县中学教育之始。
附:寿光县立初级中学位置图

学校初建时设有图书馆、雅乐室、运动器械、理化仪器比较齐全。
1924年招收初中3个班(学制三年)、补习班l个,聘任教员10人。
1928年,学校有3级学生毕业,共122人。
1928-1929年,乱军骚扰,学校被破坏,教学设施荡然无存,学校停办。
1929年秋复学。
1930年,在校学生初中丁级22人、戊级33人、六级53人、师范生22人、职业生30人,共计160人。
1931年,初中第四级学生毕业共16人,师范第一级毕业19人,在校学生222人。
1932年,初中第五级学生毕业23人,职业补习班第一级学生毕业18人,在校学生207人。
1933年,初中第六级学生毕业25人。
1934年,初中第七级毕业31人,师范第二级学生毕业35人,在校学生初中126人、三年制师范26人、四年制简易乡村师范71人、附设初小46人,共计269人。
1937年秋,学校再次因战乱停办。
1939年春,由寿光县国民政府在今上口镇李家南邵村借用民房作校舍恢复了因日寇入侵而停办的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国忆山(侯镇西河南人,即国佩之)任校长,招收学生四五十人,沿用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的课程设置。
1939年6月,因日寇侵扰而停学。
1940年春,寿光县国民政府又在北洛贾庄、留吕东斟灌(后迁留吕)以刘和亭、孙立中为首,借用民房作校舍第二次恢复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刘和亭任校长(今北洛镇野虎村人),两处各招收学生50人。同年秋,李家南邵在士绅李康亭的鼓动下招收一个班50人。
学制与课程
寿光县立初级中学自1924年创立以来,一直沿用“三三”学制。
在课程设置上,按国民党教育部于1929年8月频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开设党义、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自然、生理卫生、图画、体育、工艺、职业、童子军等科目。
1932年,学校采用教育部正式课程标准中第一表的规定,设公民、体育、卫生、国文、英语、算学、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等科目。
附:1936年寿光县立初级中学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各科教学时数表
学校管理
1924—1935年,学校设有校长1人,下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及庶务、会计、图书管理员、仪器管理员等职员,其编制无统一规定。
1935年以后,学校一直按教育部1935年颁布的《中学组织规定》配备人员,其中规定:
(一)中学设校长1人,综理校务并担任教学。
(二)中学设教导主任,协助校长处理教务、训育事项。六学级以下之中学,以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各1人,协助校长分别处理教务、训育事项。七学级以上之中学,设事务主任1人,处理教务及训育以外的事务。
(三)中学设校医1人、会计1人,图书、仪器、药品、标本及图书管理员2至3人。六学级以下之中学,设事务员及书记2至4人。七学级以上之中学,每增两学级平均得增设事务员或书记1人。
附: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的学校管理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