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 日下午,寿光中学报告厅济济一堂,“北海书院大讲堂”第22期如期举行,高一一千余名同学有幸聆听了中国先秦史研究爱好者、“寿光史学家”李沣教授的《盐之三宗》文化讲座。寿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黄本东,副校长李福学出席了活动。
李沣教授“胸有诗书藏古气”,学识渊博而又体贴入微,为使高一的同学听得懂,记得住,他特意精心准备,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取了与盐相关更与寿光相关的三位先贤——夙沙氏、胶鬲和管仲作为宣讲的主要角色和突破口,为同学们烹制了一场精美的文化大餐。
李教授先从江苏扬州的盐宗庙谈起,说盐宗庙里供奉的三尊神像,分别是夙沙氏、胶鬲、管仲,他不无幽默又无奈地说,这三位盐宗明明都是跟寿光紧密相关的,怎么就跑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风趣的开场白一下就抓住了同学们,他们拿出笔记本,专注而认真地听讲。李沣教授娓娓而谈,他提到,夙沙氏就是传说中发明了煮海为盐方法的制盐始祖,已被考证出是寿光先祖;而胶鬲,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盐商,名见于《孟子》“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是在夙沙氏发明煮海盐之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管仲是官山海、正盐策的第一人,是中国盐业专营制度的创始人,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是齐国宰相,齐国首都在临淄,与古寿光毗邻。先秦文化因年代久远而文字晦涩,往往讲起来就枯燥无味,但李沣教授却不同,题纲虽简短,言辞却充盈,对名人轶事信手拈来,不费一丝力气,把三位“盐宗”与寿光的关系剖解的明明白白,让人叹为观止,意犹未尽。
李福学副校长感谢李沣教授的精彩发言,然后对意犹未尽的学生简单介绍了寿光特色文化,寿光名称由来,历史名人如王猛、徐干等,教育学生要向李沣教授学习,“正名寿光,著书家乡,传承文化”,情怀寄托在寿光中学,抱负施展在神州大地。
黄本东校长做了最后总结,他把李沣教授的高尚情操提炼为四种精神:研究精神,做学问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根求源;谦虚精神,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奉献精神,年过耄耋,仍奋斗不止;家国情怀,对党和国家,对家乡寄予了无限的热爱。黄校长指出,寿光历史文化能不能传承,能不能后继有人,要靠台下的同学们,生于文农盐圣之乡,学于北海书院,自应继承李老文化知识,做一个对家乡、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李沣,1937年8月出生于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岳寺李村,老家与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岳寺李分校为邻,1952年至1958年在天津一中读书。195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2年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在北京军区的师、军、军区和军事院校服役37年(大校军衔),1999年退休。退休前任北京军区联勤部干训大队教授,退休后一生荣誉满身,原本可以颐养天年,却仍笔耕不辍,研究不止,致力于中国先秦史和寿光历史文化的研究,心中刻下“寿光印记”的李沣教授,不仅通过一部先秦历史研究书籍《探寻寿光古国》为寿光历史“正名”,还先后发表《大禹出生山东考》、《伏羲出生成纪考》、《西周和春秋早期的东方大国纪国》等数十篇先秦人物研究论文,主编:《话说画眉》、《探寻寿光古国》《军事管理论文集》、《房地产交易指南》,著:《中国军事经济史·宋元明》《纪国史研究文集》,发表:《经济规律在军事管理中的作用》、《毛泽东的军事经济思想》等学术文章,在学术界留下自己的印记。
2018年4月7日,寿光中学特邀李沣教授举办了“北海书院历史文化”大型公益讲座第一期《五帝与夏时的寿光》,同日应聘为北海书院大讲堂特聘教授。讲座后,李教授建议北海书院要收集寿光人的著作,在北海书院设立北海书库,2018年5月,撰写《寿光中学文化渊源与历史沿革》,2019年8月25日,为北海书院捐献古籍47套。2020年8月29日,将自己所藏书籍近2000本捐北海书院,2021年5月8日,又将自己所藏书籍300本捐北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