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
县知事邹允中、教育局长刘子久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县城城隍庙前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后院(原市第一面粉厂内)。占地9.45亩,建有大厅5间,东西厢房6间,楼房12间,还有原“忠义祠”3间(后经扩建,共计校舍116间,分前后两院)。设有图书馆、雅乐室、运动器械、理化仪器。共计招收初中3个班(学制三年)、补习班l个,聘任教员10人。
1925年
6月 中共寿光县支部书记张玉山到寿光县立中学发动师生举行了罢课、旅行、稽查日货、英货,积极声援沪青工人运动。
8月 共产党员张文通到校开展学生运动,发展党、团组织,宣传马列主义。
1928年
7月,原师范讲习所正科改为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班。
学校有3级学生毕业,共122人。
1929年
学生褚景塘任共青团寿光县立中学中心支部书记。
学生陈少卿加入中国共产党。
乱军骚扰,学校遭破坏,教学设备荡然无存,学校停办。
秋 学校复学。按国民党教育部于1929年8月频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开设党义、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自然、生理卫生、图画、体育、工艺、职业、童子军等科目。
1930年
中共寿光中学党支部建立,褚景塘任书记,王怀之、陈耀三任委员。此后又发展桑芳国、房茂庆、夏方春、刘琅斋等入党。
在校学生初中丁级22人、戊级33人、六级53人、师范生22人、职业生30人,共计160人。
1931年
8月 学生李杰任中共寿光县中学党支部书记,组织进步同学开展了反对封建约束和奴化教育的罢课斗争,历时3个月并取得了胜利。
11月 学生到教育局请愿,迫使当局撤销了赵传业的校长职务。
初中第四级学生毕业共16人,师范第一级毕业19人,在校学生222人。
1932年
3月中旬 中共县立中学支部发动青年学生开展了抵制日本货的群众运动。
1932年
学校采用教育部正式课程标准中第一表的规定,设公民、体育、卫生、国文、英语、算学、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等科目。
初中第五级学生毕业23人,职业补习班第一级学生毕业18人,在校学生207人。
1933年
初中第六级学生毕业25人。
1934年
初中第七级毕业31人,师范第二级学生毕业35人,在校学生初中126人、三年制师范26人、四年制简易乡村师范71人、附设初小46人,共计269人。
1935年
陈少敏考入寿光县立中学附属师范班。
4月 在共产党员陈少卿等进步学生的组织下,开展驱逐反动校长赵渐逵的斗争,最后迫使当局将其撤换。
1937年
8月 中共寿光县委代表张文通与国民党代表杨士增等在寿光县立中学正式成立了“寿光县抗敌后援委员会”。
10月,寿光县立中学联同第一小学等校学生在县城戏楼演出3天抗日剧目,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秋,学校再次因战乱停办。
1939年
春 由寿光县国民政府在今上口镇李家南邵村村借用民房作校舍恢复了因日寇入侵而停办的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国忆山(侯镇西河南村人,即国佩之)任校长,招收学生四五十人,沿用寿光县立初级中学的课程设置。
6月 学校因日寇侵扰而停办。
1940年
春 寿光县国民政府又在今古城街道贾庄、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后迁留吕)以刘和亭、孙立中为首,借用民房作校舍第二次恢复寿光县立初级中学,刘和亭任校长(今古城街道野虎村人),两处各招收学生50人。
秋 李家南邵村在士绅李康亭的发动下招收一个班50人。
冬 张景月为控制学校,派人暗杀了在贾庄任教的王桐轩,接着向流亡的山东省国民政府报请学校由县立改为省立。
下半年,1940年在纪台三官庙村成立的山东省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并入。
学校开始执行国民政府教育部1936年重新修订的中学课程标准。
1941年
2月 招收中三级,分设于贾庄和冀家庄子(今文家街道,后迁岳寺李),并在王望(今属稻田镇)筹建分校。
6月 三青团在贾庄初中班学生中发展团员。
同月 校长刘和亭去鲁南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备案。
夏 山东省国民政府备案批复,正式易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寿光县立初级中学校名自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