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郭 维 媛
这,不是一本情节引人入胜的书;这,却是一本值得你收藏的书。旅游路上我捎着它,培训途中我带着它,研修路上我看着它。多次浏览,却从没有一次把它看完,它就像一块美玉,静静地放在那里,等我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去欣赏。
书中提到的观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底蕴一词。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讲台上才能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才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迈向研究与生长的高度。而底蕴的丰厚,离不开阅读,一个爱阅读的教师,生命将变得敞亮、豁达而生动。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让教师呈现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语文、不一样的教育。因为读书,我们丰厚了底蕴;因为底蕴,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因为教学,我们更加体认到读书的意义。美国诗人艾米丽 狄金森: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纵观我们大多数老师,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的实在太少!缺少了阅读给人的精神积淀,何来底蕴之说!
名师们在书中大多谈到读书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语文老师!语文教师应多读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惊喜而又令人期待。广泛阅读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淀文化底蕴。回想自己的课堂,从教十余年来,虽然渐渐摆脱了当初教法的稚嫩,但课堂上总是留有遗憾。讲课功利性了许多,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好这个基础知识,把这道题的做题思路及技巧掌握住。这种缺少文学的味道沦为技术课的课堂,无怪乎学生不爱!也许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讲课方式,也许很多老师习惯了照本宣科,语文课堂缺少了一种灵动与个性,有的只是标准答案。如此反复,我们也始终只能是一个教师匠罢了。反观优秀老师的课堂,生活中的事例随手拈来,关于课文的赏析充满了智者的智慧,这种充满文化底蕴的课堂,正是当前缺乏的。要改变这种课堂状况,离不开老师的广泛阅读,提高自己的底蕴。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刻意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作为一线教师,虽然每天上班时间仍旧充斥着备课、作业批改、计划制定等各种各样的杂七杂八的事情,但我会尽量抽出一点时间来看点书。对书的要求不高,只要自己爱读就行。于是,办公桌上多了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专业书籍《语文教学通讯》、于丹的《论语心得》,偶尔在微信上看些教子文章,也会把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的屠呦呦的事迹告诉学生,更会把自己读到的优美的文章和学生当堂分享。记得在讲授王勉的《阅读外滩》,我改变了以前只是就题论题的方法,先从文章内容入手,和学生一起赏析文章,从外滩的出名、外滩的历史到外滩和浦东的对比来突出外滩的注重内涵、蛰伏坚韧的特点。这样一篇文章学习下来,学生对于这篇现代文,不再仅仅局限于做一道题,而是对于做现代文的思路有了一定的看法,对上海外滩的内涵与特点也有一定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事后,学生反响也不错。也许,一点习惯的改变效果很难立竿见影,但坚持下去,谁又能说我的文化底蕴没有提高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师的高度始终是我仰望的方向!